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James Madison
(1)结合所学,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对政府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2)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2和图3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
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 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示例图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4)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泽东是如何“行”的?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宁波帮”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浙江,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编《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5分)
(3)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浙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吗?为什么?(2分)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阅读下列表格:
请回答: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2)材料二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3)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和当时国内外的其他条件,分析《临时约法》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因。
(4)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7—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
任务 |
观点或名言 |
古代希腊 |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古代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 |
孟子 |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
材料二:
伏尔泰说:“这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 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 材料二体现的人文主义观点是什么?伏尔泰推崇孔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3) 据材料三,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西方思想是什么?这场运动在那些方面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签署了每个美国人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这张期票承诺赋予所有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有色公民而言,美国显然未能兑现这张期票。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不过给黑人开了张空头支票而已……
——1963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为工作和自由进军”的民权运动集会上。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请回答:
(1)马丁·路德·金的宣言针对的是什么问题?(4分)
(2)该问题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是如何处理的?(6分)
(3)后来,围绕该问题发生什么重大事件?结果如何?(6分)
(4)该问题存在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如图
1912年孙中山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
1913 |
1928 |
1932 |
1937 |
||
世界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总产值 |
5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4 |
2 |
1 |
2 |
1 |
拖拉机 |
无 |
4 |
2 |
1 |
2 |
1 |
联合收割机 |
无 |
4 |
2 |
1 |
1 |
1 |
煤炭 |
6 |
6 |
6 |
3 |
3 |
2 |
电力 |
15 |
10 |
7 |
4 |
3 |
2 |
石油 |
2 |
3 |
2 |
1 |
2 |
1 |
钢铁 |
5 |
5 |
5 |
4 |
3 |
2 |
水泥 |
6 |
8 |
7 |
5 |
4 |
3 |
机床 |
无 |
12 |
6 |
5 |
2 |
1 |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 三则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
(2) 如何评价材料三所反映的运动?
材料四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五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3) 材料四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物?
(4) 材料五中的“老人”是谁?“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5) 材料五中“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诗篇”围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 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材料三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12年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说:“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指出上述条款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并说明其立法思想的渊源。
(3)概要指出严复论述中西方法律制度差异的意图。
(4)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与近代欧美国家相比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的主要原因。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0年 |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
1906年 |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
1925年 |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
1930—40年代 |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
1956年 |
公私合营 |
“文革”期间 |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
1982年 |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
1992年 |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
1995年 |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
1999年 |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
2002年 |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4)阅读上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的“全球化”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