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2011年5月29日开幕,6月11日闭幕。围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突出生产性保护,汇聚国内外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各类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200多项。
第三届国际非遗节继续秉承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宗旨,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积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近年来,丽江、平遥等古城倍受游客青睐,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有的地区受其启发,也投入巨资,在现存历史遗迹基础上大拆大建,完全复建一座古城。
材料二 有专家认为,复建古城的初衷应是文物保护和利用,不能只把拉动经济增长作为目的。如果复建的古城表面上宏伟、漂亮,但破坏了现存文物及周围环境,失去了文化底蕴和内涵,游客是不喜欢去看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复建古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浙江省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多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据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发布平台数据,1月15日9时,杭州市10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中,有7个为重度污染,两个为中度污染。专家称控制交通碳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重中之重,要从根子上解决汽车尾气,一方面要通过补贴或交通政策促进节能小汽车的使用,还要采取一些吸引人乘坐公交的措施。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
材料二 当雾霾遇上春节,你还放烟花吗?今年,持续上千年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因为一场旷日持久且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春节前夕,多家微博门户网站发起了“禁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但是也有很多市民表示今年依旧会放炮,因为一年才放一次,不放就缺少过节的气氛了。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内心讲,我是不希望它消失的。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况且禁放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也不好说。”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理解“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 (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习俗的认识。(1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
材料一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 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受战争创伤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材料二《意见》指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坚定信念、
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
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有关知识阐述出台《意见》的必要性.(6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意义.(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2分)材料一 图一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图二  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城镇化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城镇化过程中,这些转移的人口需要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城镇化还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
材料三 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国际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进入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我国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无论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处处都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的正确性。(8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生于斯,死于斯”的格局,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大量渴望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空巢”老人,老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少数老人去世多日都无人知晓,晚年生活甚是凄惨。
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常回家看看”是中国传统孝道理念,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对国家设定老年节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莫言获奖,除在国内掀起一股莫言热外,国际上也许多国家也争抢莫言作品的翻译权。在莫言的作品得到世界各国关注同时,中国的其他作家及其作品也引起许多国家读者的兴趣。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要想有更多的中国作家和作品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给我国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材料一  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注: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美国此项数据2010年为21%。为此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某企业决定投资文化产业。结合材料显示的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该企业投资选择的正确性。
材料二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走红,其经验值得借鉴。该片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说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展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由“吃”出发,真正“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共鸣。
在国人看来,“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是一方水上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2)《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走红对我们继承和发展文化有什么启示?   
(3)结合材料,谈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意制作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产   业
产值增速
利润增速
能耗增速
传统产业(部分)
金属加工
30.2%
l9.2%
18.0%
钢铁
29.2%
13.7%
27.5%
机械
39.9%
11.5%
17.5%
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
79.5%
49.0%
1.1%

   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
(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 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从1999年起,寿光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菜博会”不仅是经贸往来的平台,而且是集中展示蔬菜文化的舞台。从最初在场馆内展示蔬菜瓜果,到举办新闻发布会,再到建设专用网站,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领略到寿光蔬菜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材料二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2)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文化遗产热”方兴未艾,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与民族文化自觉在增强,同时,“文化遗产热”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问题1
某些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借创新之名破坏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损害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人们无法看到其原有的风貌。
问题2
“原生态”被一些地方滥用。一些反映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出现了内容、方式的雷同。
问题3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目前,剪纸、皮影等文化遗产正面临危机。
问题4
一些大型项目施工(如水利、工业)和城镇化建设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出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针对上述问题,谈谈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载人飞船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突破了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題。
材料二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1) 结合材料一,运用人类求索真理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12 分)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二中“公众科学素养的髙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作简要评析。
(3)针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并对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出方法论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一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 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绍兴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绍兴市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3)推进城镇化,要注重城镇化质量,避免“快而不优”,“大跃进”式的推进,切忌“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粗放发展。试就此对我国城镇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思维创新的过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