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2014年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我国GDP、城镇化率和城镇投资率情况

年份
1978年
1998年
2008年
2012年
2013年
GDP(亿元)
3645
84402
314045
519322
568845
城镇化率(%)
17.92
30.42
45.68
52.57
53.73
城镇投资率(%)
4
25.4
30.15
36.46
40.17

注: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1%左右。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1347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4382元;近几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310万个;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带动消费需求从“吃穿用”转变到“住行学”;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正确性。
材料三 X市城镇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文化大院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历史人文资源虽有一些本地特色,但大多呈原生态,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个别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3)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为X市城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美丽中国”的话题,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话题一 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要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原因

主要污染物
PM2.5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汽车尾气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工业污染排放
其他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 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 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良好的家风,必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
你的家风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谈谈挖掘家风文化的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中国梦,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文化墙传递正能量
【美德墙】在江西省某城市主要道路,中央文明委推荐的“我的中国梦”、“孝道”、“俭养德,乐呵呵”、“少年强,中国强”“劳动·读书·圆梦”等公益广告宣传纷纷登场“亮相”,城市越来越多的建筑工地的围档上都开始了“美德画上墙,传递正能量”的公益行动,宣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人墙】江西省某县为推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向纵深开展,县文明委在县城繁华地段——莲城路职教中心附近的围墙上制作一块长107米、高2.5米的“好人墙”。此举不仅为县城市容增添一抹亮色,更是旨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好人”宣传力度,传播“好人”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在广大公民中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弘扬争当好人的新风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各式各样的“文化墙”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新载体的哲学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午马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发公众关注与热议。
材料一 家风又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诗礼传家为中国最基本家风。在当代中国,家风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
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材料二 针对央视家风的调查,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现点和看法。
网友甲: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网友乙: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者大家庭所尊循或崇尚的风气和品质。家风既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网友丙:弘扬家风,人格爱国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网友丁:“家风正,则国正”。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 8 分)并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为公民传承和弘扬家风提出两条建议。( 4 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对网友观点的认识。( 14 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2月18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未成年人必须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的缘由。(8分)
材料二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创设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部分数据

材料二 信息消费的增长是当前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流量爆发式增长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大型企业网上销售将提高到80%。电子商务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融合,极有可能孕育着中国的“新经济”。
材料三 不诚信是消息消费的主要障碍。财富是浮云,道德永存,并非人人认同。当前,食品安全、暴力犯罪、人情冷漠等诸多问题,常常触碰民众敏感的神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构建民众共有的和个人的心灵家园,我们的民族就能永远充满希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经营的知识,分析在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高涨之下,企业应怎样获得经营成功。(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就如何构建好民众的心灵家园提出合理建议。(10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努力树立广东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形象。
材料二 下面是揭阳市某中学高三(1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就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的讨论,部分同学观点摘录如下:
学生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乙: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
学生丙: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时要借鉴各国的优秀成果
学生丁: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部分关键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广东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曾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将给中国以厦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一

注:图中2013年双边贸易新截止到11月份,相互投资额截止到8月份。目前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仗伴。
材料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众多与海丝历史关系密切的港口,有着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科技创新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特色产业中优势突出,在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情况下,福建的产业优势为其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东南亚很多国家可以为福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能源材料供应。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表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福建省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6分)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
(3)有人认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 34 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以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重要表征,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材料二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下图是我国2013 年采取的财政措施(部分):

材料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木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1)结合材料一,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12 分)
(2)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10 分)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理解。(12 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引起某校高三学生热议,他们在校园网上纷纷留言,请你参与讨论。
【了解政策】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请你结合发帖,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10分)【感悟践行】



某中学以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契机,开展多项活动: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研究兴趣小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自学、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精选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和红色经典文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唱“红歌”、读“红典”活动;以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活动。


该校开展的活动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力啊!。

(2)结合材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角度,说明该校开展的活动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1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两手抓,既要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又要加强廉政教育,让官员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腐防变重在强化内功。
(1)分析材料蕴含的辩证法观点。(6分)
(2)从“思想道德修养”角度,谈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官员们应该怎样强化内功?(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2 月 12 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性。(10 分)
材料二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专家指出,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采金矿”,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又不能固步自封、盲目乐观。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结合专家观点,谈谈如何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 6 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这是党中央对加快山东率先发展的厚望。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加快山东率先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和问题,请你参与研究。
【转型升级,健康发展】2013年,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山东省十四个行业111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全省拿出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推动产业价值链延伸;在全省形成了“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格局。
【履行职能,提供服务】2013年,为实现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提出: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清理政策规章,加强引导,消除障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环保、质量、安全等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凝聚力量,永葆活力】2013年,为加快率先发展,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山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要求: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培育和发扬新时期山东精神。永葆山东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1)依据材料,分析山东省为加快率先发展采取的措施有何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知识,说明山东省政府是如何为加快率先发展提供服务的?
(3)结合材料,说明山东省委为加快率先发展提出上述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