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图表示的是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A过程除了表示出来的反应之外,还应该有的一个反应是 的分解。A过程必须在 条件下进行。
(2)B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
(3)C过程表示的是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是 。(两个)
(4)将植物培养在各种条件都很适宜的情况下,突然撤去光照,图中C3的含量将会突然 。
(5)在适宜条件下,长满蔬菜的密闭的温室大棚内经过一昼夜后,CO2浓度将会 。
为研究酵母菌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①号、②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直至溶液呈蓝色时为止。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每空2分)
(1)该实验是否可以去掉②号试管? 。请说明理由: 。
(2)①号试管的现象是 ,其作用是 。
(3)该实验中需要等到煮沸的葡萄糖液冷却后才能加酵母菌,原因是 。
(4)图乙中哪条曲线能正确表示气泡释放速率的变化? 。
(5)若要证明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就需要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应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做哪些改动? 。
在物质的量相等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在细胞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最少
A.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 B.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 |
C.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 | D.ATP水解成ADP和Pi |
下图表示森林中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 |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
C.用O18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
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
某学生为了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4支、凡士林(可以防止漏气,堵塞针孔)、干酵母粉、蔗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
(2)实验步骤:
①用开水配制质量分数为10%蔗糖溶液100毫升,冷却到室温26℃后,加入4克干酵母粉,静置10分钟;
②取4支注射器分别抽取 ,并且标号为A、B、C、D。
③4支注射器对应抽取 并用凡士林涂抹在针头以及有关地方。
(3)实验记录:产生2毫升气体体积量所需的时间如下表:(注:以针筒推柄上升的毫升数为气量)
pH |
pH=5 |
pH=6 |
pH=7 |
pH=8 |
时间(s) |
8 |
7 |
6 |
7.5 |
(4)实验结论: 。
(14分)右图表示在20℃条件下A、B两种植物光合速度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
受到影响较大的是 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
率MA 、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 、NB 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
MA MB 、NA NB(填“>”、“<”或“="”" )。此时,A植
物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 向 部位移动。
(3)当光照强度大于16千勒克司时,受 等环境
因素的影响,A植物的光合速度不再增大。
(4)为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某同学用18O只标记了光合作用的原料H2O,经分析,释放的氧
气含有18O。由此他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该实验不够严密,还应增设一个
实验组,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根据右图不完整的呼吸作用示意图,解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央方格内A物质名称是_____ ___。
(2)从图中选择有关的数字填在答题线上:
①有氧呼吸的途径是___ ___;③产[H]的阶段是____ __。
(3)图中1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
(4)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有:①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_____ __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②氧气;③水分:一般来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____ ___,呼吸作用将增强。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②都需要酶 ③都需要氧
④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A.②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②⑤ |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重要的细胞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者基质的功能不同 |
B.二者基质所含的有机化合物不同 |
C.C6H12O6→CO2只在线粒体中进行,CO2→C6H12O6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
D.二者在其主要生理过程中都需要水和产生水 |
在右图装置中,A、B为稍充气气球,C为玻璃导管,D为胶头滴管,实验时把胶头滴管里的溶液(足量)加入锥形瓶中并振荡。一段时间后气球的变化为
A.气球A变大,气球B缩小
B.气球A缩小,气球B变大
C.气球A、B都变大
D.气球A、B都变小
用含18O的葡萄糖示踪需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 B.葡萄糖→丙酮酸→氧 |
C.葡萄糖→氧→水 | D.葡萄糖→丙酮酸→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