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
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B.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
C.垂体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 |
D.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 |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 ②小脑 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③②① | B.②①③ | C.③①② | D.①②③ |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化学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B.有的动物细胞内的ATP可能全部来自细胞质基质 |
C.细胞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是不利的 |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
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
B.大脑皮层V区受损伤患者不能写字 |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
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 | B.脑干 | C.小脑 | D.脊髓胸段 |
病例一: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病例二:乙酰胆碱是一种能引起肌细胞兴奋的递质,某种药物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以上两种情况分别会导致(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持续收缩 |
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肌肉持续舒张 |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肌肉持续收缩 |
D.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持续舒张 |
下图表示信息分子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调节实例,A—D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匹配的是( )
|
名称 |
合成场所 |
生理作用 |
A |
神经递质 |
传出神经元 |
引起骨骼肌的收缩 |
B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下丘脑 |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
C |
抗利尿激素 |
垂体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
D |
淋巴因子 |
吞噬细胞 |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
下列关于皮肤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神经末梢 |
B.能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
C.能形成感觉 |
D.皮肤上有多种感受器 |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膜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 ATP |
B.轴突膜恢复静息电位时,K+通道大量开放 |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b处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A可以表示为甲状腺和肾上腺 |
B.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
C.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产生激素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 |
D.胰岛素的受体分布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