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
B.抗a抗体可以与物质a及乙酰胆碱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减少 |
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
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过程d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为抗体 |
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
B.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
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
D.麻醉剂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痛觉中枢失去功能 |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
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
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g、h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
B.从g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h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
下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敲击髌骨下韧带,在a、b、c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 |
B.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3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
C.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 |
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
当科学家从温暖南极考察车内走到寒冷的室外,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
③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⑥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 +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
B. |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
C. |
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
D. |
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
下列能感受化学信息的感受器是 ( )
A.雄蛾头部的触角 |
B.鲫鱼身体两侧的侧线 |
C.响尾蛇鼻眼间的颊窝 |
D.皮肤中的压力感受器 |
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Ⅰ兴奋时膜内为负电位 |
B.Ⅱ处比血浆含较少的蛋白质 |
C.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III抑制 |
D.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Ⅰ兴奋 |
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
关于突触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
C.突触后膜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
D.人类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