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
B.装置②可用于制乙酸乙酯 |
C.装置③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D.装置④向左推动针筒活塞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
PM2.5细颗粒物含有的毒性物质来源之一是汽车尾气排放。通过排气管加装催化装置,可有效减少CO和NO的排放,催化装置内发生的反应为:NOx + CON2 + CO2,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涉及元素中原子半径: C>N>O |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NO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C.当x = 2时,每生成1mol N2,转移电子数为4mol ,N2为氧化产物 |
D.等物质的量N2和CO2中,共价键的个数比为3︰4 |
氰气分子式为(CN)2,结构式为N≡C—C≡N,性质与卤素相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 | B.分子中C—C大于C≡N的键长 |
C.不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 D.氰气中σ键与π键数之比为3:4 |
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
A.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
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 |
C.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
D.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
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无色溶液中:Na+、MnO4-、SO42-、K+ |
B.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Al3+、Cu2+、Cl-、SO42- |
C.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K+、NH4+、NO3-、Cl- |
D.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溶液中:K+、S2-、NO3-、OH- |
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 Z>W>Q |
B.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
C.离子半径X3-<Z 3+ |
D.元素X与元素Q二者的氢化物能化合生成离子化合物 |
现有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 1mol该有机物充分反应后最多消耗下列物质的量,判断错误是( )
A.在加热时,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4mol | B.消耗浓溴水物质的量为3 mol |
C.在催化剂条件下,加成H2的物质的量为8 mol | D.在碱性下完全水解,生成一种有机物 |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OH-+H++SO42—===BaSO4↓+H2O |
B.向NaHSO4溶液滴入NaHCO3溶液:HCO+HSO4-==CO2↑+H2O+SO42— |
C.Na2CO3溶液中通入CO2:CO+CO2+H2O===2HCO |
D.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H++OH-===H2O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测定四份不同澄清溶液的成分,记录如下
表,其中记录合理的是
甲 |
K2SO4、BaCl2、NH4NO3 |
乙 |
NaCl、Ca(OH)2、K2CO3 |
丙 |
HCl、Na2SO3、NaCl |
丁 |
K2SO4、NaNO3、KCl |
A.甲 B.乙 C.丙 D.丁
除去NaCl中混有的 MgCl2、Na2SO4时选用
A.NaOH、Ba(NO3) 2、Na2CO3、HCl |
B.Ca(OH) 2、Mg(NO3) 2、Na2CO3、HCl |
C.NaOH、BaCl2、Na2CO3、HCl |
D.Na2CO3、BaCl2、HCl |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析出,加入H+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u2+、Cl—、SO42— | B.Fe3+、K+、SO42—、NO3— |
C.H+、Al3+、OH—、NO3— | D.Na+、Ca2+、Cl—、HCO3— |
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CH4 ②3.01×1023个HCl ③13.6gH2S ④0.2molNH3,下列对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表示不正确的是
A.体积 ④<①<③<② | B.密度 ①<④<③<② |
C.质量 ④<①<③<② | D.氢原子数 ④<②<③<① |
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1 NA |
B.常温常压下,1.0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
C.常温常压下,1 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1 NA |
对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根据图①可判断反应A2(g)+3B2(g)2AB3(g)的ΔH>0 |
B.图②可表示压强(P)对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 |
C.图③可表示向醋酸溶液通入氨气时,溶液导电性随氨气量的变化 |
D.根据图④,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加入CuO调节pH至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