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所加物质的浓度不会影响实验现象的是( )
A.向Fe(OH)3胶体中滴加HCl,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 |
B.向少量苯酚溶液中滴入溴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
C.向盛有少量MnO2的烧瓶中加入盐酸,加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
D.向盛有少量铜片的试管中加入H2SO4,加热,有气体放出 |
下列实验操作会引起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A.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实验中,晶体加热完全失去结晶水后,将盛试样的坩埚放在实验桌上冷却 |
B.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加入待测液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稀释 |
C.为了测定一包白色粉末的质量,将药品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并移动游码使之平衡 |
D.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
12.如右图,在一定温度下,Ⅰ为恒压密闭容器,Ⅱ为恒容密闭容器。在Ⅰ、Ⅱ中分别加入2 mol A和2 mol B,起始时容器体积均为V 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A十BxC(g),平衡时两容器中A、B、C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
1:3:6。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x的值为3 B.B物质可为固体或液体
C.Ⅰ、Ⅱ容器中从起始到平衡所需时间相同
D.平衡时,Ⅰ容器的体积小于V L
下表中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纯碱中滴加足量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溶液变浑浊 |
酸性:盐酸>碳酸>苯酚 |
B |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42- |
C |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硫酸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
D |
在新制的银氨溶液试管中加入适量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壁附着一层银白色金属 |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 |
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值时,规
范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
D.在试管内放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颜色,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
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 。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先关闭弹簧夹 ,再打开弹簧夹 ,才能使NO2气体充满试管②。
(4)当气体充满试管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人试管②,应进行的操作是 。
欲配制100 mL 1.0 mol·L-1 Na2SO4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
①将14.2 g Na2SO4溶于100 mL水中 ②将32.2 g Na2SO4·10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00 mL ③将20 mL 5.0 mol·L-1 Na2SO4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配制250 mL 0.10 mol·L―1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
B.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
C.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线 |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HCl、KOH、K2SO4、K2CO3 |
B.NaNO3、BaCl2、Na2CO3、NaOH |
C.BaCl2、CaCl2、Na2SO4、KNO3 |
D.KOH、K2CO3、MgSO4、H2SO4 |
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75%的乙醇溶液 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出溴单质),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 B.萃取、蒸馏、分液 |
C.分液、蒸馏、萃取 | D.蒸馏、萃取、分液 |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3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
D.将O2和H2的混合物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
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5a%的H2SO4溶液按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 )
A.3a% | B.6a% | C.>3a% | D.<3a% |
除去下列溶液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溶液(BaCl2),加Na2SO4溶液,过滤 |
B.KNO3溶液(AgNO3),加NaCl溶液,过滤 |
C.NaCl溶液(I2),加酒精,分液 |
D.KNO3溶液(I2),加四氯化碳,分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