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过量的Fe粉中加入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将Fe氧化为 |
B |
CO2通入BaCl2溶液中 |
有白色沉淀出现 |
生成了BaCO3沉淀 |
C |
Al箔插入稀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 |
浓硝酸有酸性和氧化性 |
I.氮及其化合物在很多方面有重要的用途。
(1)氮的氧化物有多种。现有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其中N 、O元素质量之比为7:12,则该混合气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有多种,若不加热,制取氨气所用试剂可以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产生氨气的原因是: ;氨气的检验方法是: 。
通过如图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验证了氨有还原性,硬质玻璃管中氨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的一种氢化物肼(即N2H4)用作发射卫星的燃料。
已知: N2 + 2O2 = 2NO2 N2H4 + O2 = N2 + 2H2O
发射卫星用气体肼为原料,以NO2气体为氧化剂。若1 g气体肼与NO2气体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a kJ热量,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生成N2质量为42g,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II.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2CO2(g)+4H2O(g) △H=-1275.6 kJ·mol-1
②2CO(g)+O2(g)=2CO2(g) △H=-566.0 kJ·mol-1
③H2O(g)=H2O(l) △H=-44.0 kJ·mol-1
则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8分)
Ⅰ.(7分)次磷酸(H3PO2)是一种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试回答下列问题:
(1)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NaH2PO2为 (填“正盐”或“酸式盐”),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3)H3PO2可将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银单质,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该反应的氧化产物的化学式为 。
Ⅱ.(11分)某无机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4。在一定条件下,SCl2与氨完全反应生成A和淡黄色单质B及离子化合物X,且X的水溶液的pH<7。将18.4gA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12.8g B和气体单质C。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C的电子式为 。
(2)写出SCl2与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亚硝酸钠和X固体在加热条件下 (填“可能”或“不能”)发生反应,判断理由是 。
(4)请设计检验物质X的实验方案: 。
有一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溶液100 ml,取出10 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9.32g的沉淀;滤液与4.0 mol•L-1NaOH溶液反应,用去35 mL碱液时恰好完全中和。试求:原混合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HN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将19.2 g的铜屑投入到400 mL浓度均为0.5mol/L 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为
A.4.5 g | B.9.9 g | C.13.2 g | D.14.7 g |
硝酸在有机合成、医药化工、化纤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工业上用氨催化氧化法可生产硝酸,其生产过程可表示为:
4NH3+5O24NO+6H2O ①
4NO+3O2+2H2O→4HNO3 ②
完成下列计算:
(1)如果以一定量的氨气在一密闭容器中与足量氧气发生上述反应,冷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保留至1%)。
(2)某化肥厂以氨为原料通过题干中反应先产生硝酸,再利用氨气和硝酸反应制NH4NO3,已知由氨制 NO 的产率是 96%,NO 制硝酸的产率是 92%,氨被硝酸的吸收率为100%,则制备80吨 NH4NO3所需氨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m3(保留整数部分)。
亚硝酸钠常用作食品防腐剂。现用下图所示仪器(夹持装置已省略)及药品,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的反应及生成气体产物的成分。
已知:①NO+NO2+2OH-===2NO2-+H2O ②气体液化的温度:NO2:21℃、NO:-152℃
(1)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为(按左→右连接):A→C→___→______→B。
(2)组装好仪器后,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关闭弹簧夹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①确认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
②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如果向D中通入过量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如果没有装置C,对实验结论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
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Fe3O4的混合物中加入150mL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LNO(标准状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H2在加热条件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所得到的铁的物质的量为
A.0.21mol | B.0.25mol | C.0.3mol | D.0.35mol |
(1)滑石一种硅酸盐矿物,其化学式为Mg3Si4O10(OH)2,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 。
(2)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写出除去杂质的试剂。
①Fe2O3(Al2O3) ②NO(NO2)
③Cl2 (HCl) ④FeCl3 (FeCl2)
(3)用铝箔包裹0.1mol金属钠,用针扎若干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12L b.>1.12L c.<1.12L
铜镁合金9.2g完全溶于浓硝酸中,反应中硝酸钡还原只产生10304mL(标准状况下)NO2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足量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16.51g | B.23.82g | C.24.84g | D.17.02g |
将一黑色固体单质甲投入乙的浓溶液中共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存在以下转化关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_,B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乙的溶液通常呈黄色,写出消除黄色且不降低乙溶液的浓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生成混合气体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乙的稀溶液与单质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120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 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是80% |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mol/L |
C.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 |
D.得到2.54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mL |
为了避免NO、NO2、N2O4对大气的污染,常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吸收处理(反应方程式: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现有由1mol NO、2mol NO2、1mol N2O4组成的混合气体恰好被1L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无气体剩余),则此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为
A.3 mol/L | B.4 mol/L | C.5 mol/L | D.6 mol/L |
根据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回答下列问题:
(1)还原剂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2)还原剂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3)当有8 mol HNO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g,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NO很容易与许多分子迅速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物体中不断地产生NO,用于细胞间传递信息;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Ⅰ.(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铁 | B.铝 | C.铂 | D.玻璃 |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合理的是________(填选项代号)。
(4)假设实验中12.8 g Cu全部溶解,需要通入标况下________L O2才能使NO全部溶于水。
Ⅱ.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4种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
甲:铜硝酸铜
乙:铜硝酸铜
丙:铜氯化铜硝酸铜
丁:铜氧化铜硝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