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长为l的丝线吊着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静止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丝线与竖直方向成角,现突然将该电场方向变为向下且大小不变,不考虑因电场的改变而带来的其他影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2)求小球经过最低点时丝线的拉力。
如图所示,有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紧贴A板沿水平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当偏转电压为时,带电粒子沿轨迹①从两板中间飞出;当偏转电压为时,带电粒子沿轨迹②落到B板正中间;设带电粒子两次射入电场的水平速度相同,则电压之比为( )
A.1:1 | B.1:2 | C.1:4 | D.1:8 |
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两个分别带异种电荷的小球A和B,它们均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设小球A的电荷量为,小球B的电荷量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球A带正电,小球B带负电,且 |
B.小球A带正电,小球B带负电,且 |
C.小球A带负电,小球B带正电,且 |
D.小球A带负电,小球B带正电,且 |
如图12-3-10所示,光滑导轨倾斜放置,其下端连接一个灯泡,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当ab棒下滑到稳定状态时,小灯泡获得的功率为,除灯泡外,其它电阻不计,要使灯泡的功率变为(但灯泡还在额定功率范围内),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换一个电阻为原来一半的灯泡 |
B.把磁感应强度增为原来的2倍 |
C.换一根质量为原来的倍的金属棒 |
D.把导轨间的距离增大为原来的倍 |
如图12-1-13所示,在绝缘圆筒上绕两个线圈P和Q,分别与电池E和电阻R构成闭合回路,然后将软铁棒迅速插入线圈P中,则在插入的过程中( )
A.电阻R上有方向向左的电流 |
B.电阻R上没有电流 |
C.电阻R上有方向向右的电流 |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如图12-1-11所示,螺线管CD的导线绕法不明.当磁铁AB插入螺线管时,电路中有图示方向的感应电流产生.下列关于螺线管极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A.C端一定是N极 |
B.C端的极性一定与磁铁B端的极性相同 |
C.C端一定是S极 |
D.无法判断,因螺线管的绕法不明确 |
如图12-3-7所示,闭合导线框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将它从图示位置匀速拉出匀强磁场,若第一次用0.3s时间拉出,外力做的功为,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为,第二次用0.9s时间拉出,外力做的功为,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为,则( )
A., | B., |
C., | D., |
如图12-2-15中EF、GH为平行的金属导轨,其电阻可不计,R为电阻器,C为电容器,AB为可在EF和GH上滑动的导体横杆,有均匀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若用和分别表示图中该处导线中的电流,则当横杆AB( )
A.匀速滑动时,, | B.匀速滑动时, |
C.加速滑动时,, | D.加速滑动时,, |
如图12-6所示,ab是一个可绕垂直于纸面的轴O转动的闭合矩形导线框.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自左向右滑动时,从纸外向纸内看,线框ab将( )
A.保持静止不动 | B.逆时针转动 |
C.顺时针转动 | D.发生转动,但电源极性不明,无法确定转动方向. |
如图12-5所示,甲图中线圈A的a、b端加上如图乙所示的电压时,在0~t0时间内,线圈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及线圈B的受力方向情况是( )
A.感应电流方向不变; | B.受力方向不变; |
C.感应电流方向改变; | D.受力方向改变. |
如图12-3所示,磁带录音机既可用作录音,也可用作放音,其主要部件为可匀速行进的磁带a和绕有线圈的磁头b,不论是录音或放音过程,磁带或磁隙软铁会存在磁化现象.下面对于它们在录音、放音过程中主要工作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放音的主要原理是电磁感应,录音的主要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
B.录音的主要原理是电磁感应,放音的主要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
C.放音和录音的主要原理都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D.录音和放音的主要原理都是电磁感应 |
如图3所示为某变压器对称铁芯的示意图。已知此时原线圈ab两端输入交流电压(V),原线圈匝数匝,副线圈匝数匝。则副线圈cd端输出的电压的有效值为( )
图3
A.15V | B.30V | C.60V | D.120V |
一理想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为匝,次级线圈匝,匝,一个电阻为48.4的小灯泡接在次级线圈与上,如图2所示。当初级线圈与的交流电源连接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是( )
图2
A.10W | B.20W | C.250W | D.500W |
如图所示,将一个改装的电流表接入电路进行校准,发现待测表的读数比标准表的读数偏大一些,如表头G的是准确的,出现的误差可能是下述哪些原因引起的
①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②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③所并联的比公式计算出的小
④所并联的比公式计算出的大
以上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