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獉裔獉,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獉封事獉。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帝位。
D“萧蔷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为变徵之声”指发出变徵的声音。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而为歌
C.皆白衣冠 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群臣侍殿上者
C.夫晋,何厌之有?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今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风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风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任有司玩稽:拖延
B.勿滥委私人州县官署:部署
C.以给事中敢言清望负:享有
D.仍用锁例系:禁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绝不娶并:全部
C.斥数妇简:直接
D.今而见,敢不请罪择:抛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翻译下列语句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也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驱前:在前面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D.故其盛也方:正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收成不好,荒年 B.罟不入洿池细,密
C.勿其时夺取 D.王无岁怪罪,归罪于

下面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之国也 / 移其粟河东 B.请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义 / 鸡豚狗彘 D.然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下列各项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列举“移民移粟”的治国措施,证明自己治国已经尽心,接着提出“民不加多”问题。由此孟子可以借题发挥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B.孟子“欲擒故纵”,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诱导梁惠王说出“五十步”虽然都是逃跑但没有达到“百步”,从而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仁政还有很大差距。
C.孟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陈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养民、富民与教民,后指出统治者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无罪岁”,回答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
D.孟子善辩,本段运用比喻将抽象道理分析得具体形象,说理生动而精辟;又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无乃尔是过与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秋以为期
C.是社稷之臣也 / 非我也,岁也 D.龟玉毁于椟中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然而不王者 B.填然鼓之 / 名余曰正则兮
C.朝避猛虎/ 辇来于秦 D.猿猱欲度愁攀援 /侣鱼虾而友麋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子无怒,秋以为期(将要)              B.日月忽其不兮(埋没)
C.则将焉用彼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弦弦掩抑声声(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又不受让:责备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D.乃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父老除害②吾属今之虏矣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沛公俱西入关②玉斗一双,欲亚父
D.①系颈组②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
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
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
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被宠幸)从

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小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 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 焉。造:到……地方去
B.光与子相,燕国莫不知善:交好
C.不知吾形已不也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太子过:超过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患之欲自杀以激荆轲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遂自刭而死。
C.太子避席而请曰偻行见荆轲
D.太子送之至门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
D.田光自杀的一个原因是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不能泄露”。

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⑵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宰:分割
B.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
C.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D.楚使归,具以报项王具:详尽

下列对原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C.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D.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2)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