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
B.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5.9》)
宰予昼寝,子曰:“!”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治长5.10》)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②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2、就以上两段话,说说孔子为何大加赞赏颜回?他在这里提出了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2.3》)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1.7》)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解:①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②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②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主张。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②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孔子的话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来源: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