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咳嗽天鹅
铁 凝
这是一个晴天,风硬,太阳却很明亮。刘富带着天鹅来到动物园门口,对检票员说了要送天鹅,让他给景班长打电话。检票员和天鹅馆通了电话之后,放刘富进园,并指给他天鹅馆的方向。园内游人不多,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那馆就在水的中央,孤岛似的。现在水面结了冰,一只天鹅也没有,想必都在那馆中的水池里。在天鹅馆通往岸边的弯弯曲曲的小桥上,一个五十多岁的黑脸汉子迎着刘富走过来,这当是景班长了。他一边对刘富道着“辛苦辛苦”,一边打量着他怀里的竹筐说,不错,是大天鹅,你在电话里总叫它咳嗽天鹅。
刘富随景班长进了天鹅馆,馆中的水池里,果然有一对对的天鹅在游动。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忙,我们的人先要给它做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景班长叫刘富不要客气,说饭就在这个值班室吃,说他在这儿吃了三十多年中午饭了。又不摆席,就是馒头粉条菜。刘富便也不再推辞。
两人说着话,有管理员已经在桌上摆出两副碗筷,两只青花瓷酒杯,一瓶“小二”——二两装二锅头,一碟花生米。景班长给刘富和自己斟上酒,刘富说这酒就不喝了,他开着车呢。景班长说两个人喝一瓶“小二”还能叫人开不成车?说完硬把酒杯塞进刘富手里。两个人真喝了起来。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二十五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二十五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当他出了动物园,开了车门把车发动着之后,才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闭住眼,眼前立刻是黑铁锅里被肢解了的白天鹅。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住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给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他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选自《小说选刊》,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手法是欲扬先抑,从咳嗽这一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小的现象人手,反映生态忧思、“人态”忧思的重大问题。
B.小说讲述人和一只飞禽白天鹅的故事,作者的视点聚焦在天鹅身上,天鹅的命运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而人物的命运只是衬托作用。
C.将天鹅肉狗食而烹不仅吞噬掉天鹅本身,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也画上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句号,发人深思。
D.在天鹅送到动物园,最后成了下酒菜,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反映景班长的残忍。

E.刘富对待妻子香改从不宽容,但天鹅之死让他震惊,也让他的天性向着自己的妻子敞开,他醒悟到妻子需要得到他的爱惜和呵护。
请分析“咳嗽天鹅”这个标题的妙处。(6分)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6分)
本文写了咳嗽天鹅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 “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 “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 “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 “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成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④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⑦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可以想见,庄子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⑧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为什么说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文章第四段中,作者为何说“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五段,“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文章第六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共9分。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谢云
①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凉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冽透骨的空气。
②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③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乍开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④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外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真实地到来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⑤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⑥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燃旺的漫暖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⑦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时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令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侧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⑧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颤栗”?
“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的含意是什么?
文章的题目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作者在第六、七两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记忆中的另一些事情,请分析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本文作者借“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要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条鱼的狂奔
他的手里提一个沉甸甸的冲击钻,腰间另一个丑陋并陈旧的卷尺。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个等车的人。那里还有一个空位。他需要一个位子,可是他不敢走过去。
  他已经累了一天。他把自己悬挂在接近竣工的楼房外墙,用极度别扭的姿势把坚硬的混凝土外壳打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这是他在城市里糊口的惟一本钱和留下来的全部希望。有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一条离开了河川,在陆地上奔跑的鱼。他必须不停地狂奔,用汗水濡染身体。他不敢停下来。太阳会把他烤干。
  已经疲惫到极致,他的两腿仿佛就要支撑不住他瘦小的身体。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或者看起来舒服一些。没有用。腿上的每一丝肌肉都在急速地蹦跳和抽搐。这些微小的抽搐几乎要牵着他,奔向站牌下的那一个空位。
  姑娘坐在那里,空位在姑娘身边。姑娘的额头洒着几粒赭红色的迷人麻点。姑娘的眉眼描得细致迷人。姑娘穿着很长的黑色皮靴,很短的黑色皮裙。皮裙和皮靴之间,露出一截令他眩晕的圆润的大腿。他看了姑娘很久。他是用眼的余光看的。城市生活让他习惯了用余光观察所有美好的东西——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不动声色。有风,姑娘身上的香味不断飘进他的鼻子,让他宁静、安逸、幸福和自卑。
  他上了公共汽车,他希望得到一个位子,他果真得到了。是公共汽车的最后一排,他冲过去,把身体镶在上面。
  香味再一次钻进他的鼻子,轻挠着他,让他打了一个羞愧的喷嚏。他把脑袋转向窗外,眼睛却盯着姑娘锦缎般光洁的皮肤。当然是用余光,他的余光足以抚摸和刺透一切。他再一次变得不安起来。他挺了挺身子,坐得笔直。
车厢里越来越拥挤。所有站着的人,都在轻轻摇摆。姑娘倾斜着身子,一只手扶住身边的钢管。姑娘的旁边站着一位男人,身体随着汽车的摇摆,不断碰触着姑娘。
他看到姑娘扭过头去,厌恶地看看男人。男人尴尬地笑,做一个无奈的表情。姑娘没有说话,她小心并艰难地使自己和男人之间闪出一条狭窄的缝隙。汽车突然猛然摇晃,姑娘的努力顷刻间化为泡影。
  于是他站了起来。他对自己的举动迷惑不解。他对姑娘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想他应该说出了这句话,因为他的嘴唇在飞快地抖动。姑娘看看他,懵懂的表情,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只好指指自己让出来的位子,他对自己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
  姑娘瞅瞅他,再瞅瞅那个空位,再瞅瞅他。姑娘把头重新扭向窗外。姑娘没有动,也没有理他。姑娘说,哈。
  他的表情便僵住了。他感觉自己被当众扒光了衣服,所有人都在细细研究他身上每一个肮脏的毛孔。他没有坐下。他把脸扭向男人。他对男人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轻轻颤抖。那是哀求的调子,透着无比的卑微和真诚。
  男人笑了。他不知道男人为什么笑,但男人的确笑了。男人的脸上瞬间堆满了快乐的细小皱纹。男人没有动,甚至没看那个空位。男人盯着他。男人说,哈。
  声音是从鼻子挤出来的——那声音有些失真。
  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那座位就那样空着,没有人去坐。包括他。很多人都在看他,面无表情。他感觉自己被他们一下一下地撕裂开来,每个人都拿到其中一块,细细研究。
他提前两站逃下了车。他提着那个沉甸甸的冲击钻,慢慢走向宿舍。他感到很累,似乎马上就要瘫倒。  
他把冲击钻换到另一只手。他感觉自己是一条即将脱水的鱼,正被太阳无情地炙烤。他想明年,自己应该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因为在乡下,淌着一条温暖的河。
  一缕熟悉的清香悄悄钻进他的鼻孔。突然他再一次紧张起来,他感觉姑娘就站在不远处,盯着他看。他转过身。他第一次面对姑娘。他看到姑娘迷人的脸。他的身体开始战栗不安。
  姑娘说刚才是你吗?他点点头。姑娘说哦,转身走开。姑娘走了几步,再一次停下。姑娘扭过脸,说,谢谢你啊。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服装店。
  他开始了无声的狂奔,泪洒成河。他感到安静和幸福。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在炙热的陆地上不停地奔跑。他不能停下,他需要汗水和眼泪的濡染。
他想他明年,可能,还会留在这里。他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他,用极度别扭和危险的姿势,将坚硬的混凝土外墙,钻磨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儿有个座位,你坐”这句话,第一次作者写的是“他对姑娘说”,第二次为什么写
成 “他对自己说”?
(2)“他”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那个男人?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颇为相似,表达的意图有何不同?
从全文来看,题目“一条鱼的狂奔”有哪些含义?
小说设置“姑娘”这个形象有哪些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争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闻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讧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英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锻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一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  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
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新闻机构因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
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高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
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

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搏中每一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记者、主持人有新闻机构赋予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他们的微博相比其他人的微博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
B.微博人在没有权威机构保证其客观性的前提下,不妨将个人性的言语、偏好性的表述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搜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囊中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头儿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提心吊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钱百万的形象特点。
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你认为小说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夏日之雨“来势之快”“雨脚之猛”?
第一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选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做简要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散文•散步•吴冠中
阎 纲
“女儿惜别,一把心酸泪,载不动,许多愁,散文找我,我写散文。《我吻女儿的前额》催人泪下后,我偶有所悟:动人心者莫过于散文。”
“散文,叹命途之乖舛,悲人生之易逝,赞美亲情、人性。忧愤与深广、执著与洒脱、叙事与抒情,声光火电与十样杂耍,相互渗透又相得益彰,我于此道,还不入门。怎样才能把散文写得滋润、水灵?心头有火,笔头枯瘦,急也没用。”
与吴冠中几番简短的交谈,对我这个一辈子学文学而对文学不甚了了的人刺激很大。吴冠中,享誉海内外,以“形式美”“抽象美”独步文坛,却作惊人语曰:“笔墨等于零!”也就是说,笔墨是奴才,为我所用,笔墨离开了内涵成了零价值。吴老又坦陈己见说:我本想学文学,文学比绘画更伟大,但是想学文学没学成,便选了美术。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醍醐灌顶!他的高见却得罪了美术界的一些专家,他们批吴老时,用词相当刻薄。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古园。我多次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有时在3元钱优惠老人的理发店和他擦肩而过。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特别富有,却不知道这个小老头已上拍作品达1971件(次),总成交金额竟高达15.4亿元。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是个倔老头,一枚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价值几百、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
看,吴老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当退休多年的老职工。我遇上他,总能说上几句话,他也总和小孙孙搭讪几句。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我有意不跟他多谈,只在短暂并肩同步的时候,用最简练的话语请教他最文学的问题。
几次晤谈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略举大端,就是借文字表现感情的内涵。吴老说:“我自己一辈子笔墨丹青,却没有把画画好。步入老年之后,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没有声音,情节出不来,感情也难表现出来。我至今捐赠了160多件作品,又亲手烧毁了二百多幅,我付出了心血,但我不满意,恐为后人所责骂,真可谓丹青负我,太狂妄了吧?但却是实情。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不该学丹青,该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文学的力量甚于绘画。不要总是讨论艺术美不美、像不像,应该多想想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是我的基本手法。诗,比绘画更深刻、更有蕴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吴冠中说,我坚信,离世之后,我的散文读者要超过我绘画的赏者。一位愧怍“我负丹青”的画家,在文学面前却敢言“丹青负我”,散文啊,何等神圣!同吴老散步谈散文,应了诗人牛汉的一句话:写散文是“诗在散步”。
请分条概括吴冠中关于散文创作的主要观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句的含意。
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本文所展现的吴冠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中选取一点谈谈对你有何启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类文本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
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这句话:“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 质 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
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比如“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要求解释清楚当初如何舍命救人的,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这样的波折文中还有很多,请结合全文再举三例。
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纵览2011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首当其冲的便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一时间,各朝代的“后宫”大集结。据悉,仅“楚汉之争”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戏说”、“秘史”来做“挡箭牌”;而今又时兴“穿越”,古装戏的“天马行空”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开始“拍板砖”、“吐口水”,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地热播的《甄嬛传》,却在一片乱象的古装戏市场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甄嬛传》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原因诸多。除了郑晓龙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外,更重要的是该剧经过“接地气”的处理,把朝代坐实了不说,更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都做了符合历史的编排,不仅如此,该剧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文化品位追求的渗透,将清朝雍正年间,或者可以说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残害下,人性、人情的极度扭曲,一改宫廷戏美化宫廷,把皇帝、妃子写成偶像的做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宫廷的阴暗,颇具“正剧”范儿,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正如郑晓龙所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那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嬛传》的成功再次证明,古装题材仍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仍然能够尽情讴歌“真、善、美”,在传达主流价值观上,它与任何题材类型没有区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嬛传》的热播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也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必须遵循的,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仍然是包括所有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和灵魂。
(选自2011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对《甄嬛传》“成为上乘之作”的根本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真实,拒绝臆造,不仅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C.具有历史“正剧”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2011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B.“戏说、秘史”成了古装戏差池的“挡箭牌”,而“穿越”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D.“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请作简要回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 “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也写出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可以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