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①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②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③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④。”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 ①致命:致辞。②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③甲:盔甲,代指军队。④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质:以人员做抵押 |
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诚:确实 |
C.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典:恩典 |
D.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矫:假托 |
下列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②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③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④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⑤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⑥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
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
C.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维护了国土的完整。 |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而返。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渔人一件件被他数落得都感叹惊讶。) |
B.失其所与,不知。(失去同盟国,是不智。)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D.荆柯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 |
对以下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刘病日笃 ②或棹孤舟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④屈贾谊于长沙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谨拜表以闻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虽然,犹有未树也
A.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
B.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
C.①③/④⑤⑥/⑦/②⑧ |
D.①②/⑧/④⑥/⑤/③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李义山文集》,有删略)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其环两山之间谓:算是,算作 |
B.清声而便体便体:体态轻便 |
C.廓其有容廓:广阔的样子 |
D.膏吾车兮秣吾马膏:加油脂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作者对“穷居而野处”山林生活赞赏和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小人嘲讽的一组是
A.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
B.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
C.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
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
D.文中韩愈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生活。 |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沛公安在
③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群臣侍殿上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及:等到
②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免:赦免;释放
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能够
④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奔跑
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气力。 逐:驱逐
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挽回;纠正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德湖记
[宋]曾巩
鄞县张侯①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郑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②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又固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节选自《曾巩文》)
注 ①张侯:名峋。“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②茭蒲葭菼、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鄞之乡十有四 凡:一共 |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直:面对 |
C.既成,而田不病旱病:缺点 |
D.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比:相邻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一项是 ( )
①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②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 功力。 |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 |
意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
译文: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译文:
参考译文
鄞县张(峋)君绘制了他辖县内的广德湖图,并写信给我说:希望能得到您所写的记文。
广德湖的面积大概五十里,在鄞县西面十二里的地方。它发源于(宁波西南的)四明山,在湖的北面引水挖掘了漕渠(运粮的水道),从湖的东北面泄洪进入甬江(在浙江省境内)。鄞县总共有十四个乡,东面七个乡的田地,由钱湖的水灌溉;鄞县西面七个乡的田地,灌溉用的水,就靠这广德湖了。通行于越州的船只都经由此湖,广德湖的物产,有丰饶的野鸭大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淳化二年,有人开始与州县强悍的官吏一起侵占湖面造田,(这种情况)长久不能纠正。至道二年,知州丘崇元亲自考察治理占湖造田的事情,因而湖开始恢复(原貌)。宋真宗咸平年中,朝廷赐给官吏职田(即职分田,朝廷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俸禄的公田),鄞县选取湖的西面山脚下的百顷之地作为职田,不久(官吏)谋求增加职田就私自扩大占湖造田面积。天禧二年,知州李夷庚开始勘正湖界,筑起湖堤十八里来限制占湖造田。
到了张君做鄞县令时,湖已经长久没有治理了,西面七乡的农户把旱情报告给他。张君为此筹划治湖方案,田地在湖旁的百姓都很高兴,愿意出力。张君计算人工、征调所需财物,选择受人信服并知道筹划的人,让他们监督施工而且自己决断,完全不委派属下的官吏,人们因为不被干扰,就都勤勉积极地奔走于治湖。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鄞县人堆积起石块堵塞水流,在石堤中留下水洞,用木板来做水门,根据水量的大小来关闭或开放水门,(这种水利设施)叫做碶。于是又修筑水闸增加旧制,总共修筑九个石碶,二十个堵水的土堤。堤上种植榆树柳树,超过先前的数量总共有三万零一百棵。又用剩余的材料在堤上修建了两个亭子供人休憩,亭子与望春山、白鹤山相对,于是用两座山名来命名两个亭子。在山上建造了庙宇,一是用来祭祀主宰此湖的神灵,一是用来祭祀对此湖治理有功的官吏。在熙宁元年十一月开始动工,到了第二年二月竣工。竣工以后,田地不担心干旱,船只不担心干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的丰饶都恢复原来的样子,而他治湖的好处也惠及相邻的州县,在治理广德湖这件事上,张君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了。
这一年我任越州通判。越州的南湖,长久废弃没有治理,大概是出于官吏因循守旧的缘故,而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境地,我也正为这个事情担忧。纵观广德湖兴起的历史,已经几百年,濒临废弃的危险有多次,由于多次出现(有才德的)人,所以治理得越来越好。大概在大历年间,(广德湖)可以灌溉田地
四百顷,大中年间可以灌溉田地八百顷,到如今可以灌溉田地二千顷了。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所以写了这篇记,希望使后来的人知道不要废弃前人的功业,而(使它)永远成为此地的利益,而且我又将和越州的人谋划治理已废弛的南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伯夷、盗跖不乱乱:叛乱 |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 )
①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 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③⑥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
B.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
C.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
D.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哪里。 |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自夸。 |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抢:碰,触。 三餐就反,腹犹果然 果然:很饱的样子 |
D.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名词,生活。 |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将要。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曲线的部分断句。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世说新语》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黄盖假意对周瑜出言不逊,被打得卧床不起。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将这假情报传回曹营,曹操相信了。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军,立下战功。 |
B.赤壁之战后,曹操率人马撤退途中,先后被吕蒙追杀,被太史慈、陆逊伏击,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在华容道遇关公时,关羽念及旧情,放过了曹操。 |
C.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明取汉中,暗奔荆州,却又被诸葛亮识破,伏兵截击。兵败后周瑜第三次气病,箭疮复发。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表明了所有用心。 |
D.刘备去西川,孙权与张昭谎称国太病危,召孙夫人回东吴探望,孙夫人带阿斗离开。刘备派赵云拦截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
E. 关羽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孙权乘机袭取荆州。关羽急向荆州,却连遭吴兵伏击,只得屯扎麦城,差人往上庸求援,但上庸守将袖手旁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每空1分,共14分)
1.不患寡而患不均 ( )
2.既来之,则安之 ( )
3.王好战,请以战喻 ( )
4.邻国之民不加少 ( )
5.弃甲曳兵而走 ( )
6.直不百步耳 ( )
7.谷物不可胜食也 ( )
8.鸡豚狗彘之畜 ( )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
1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11.无乃尔是过与 ( )
12.是谁之过与 ( )
1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
14.数罟不入洿池 ( )
下列对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雀东南飞 ②士贰其行 ③名余曰正则兮 ④二三其德 ⑤字余曰灵均 ⑥朝搴阰之木兰兮 ⑦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⑧手巾掩口啼
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
B.①⑥⑧/②④/③⑤/⑦ |
C.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
D.①⑥⑧/②⑤/③④/⑦ |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 |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
B.而在韩、魏之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智勇多困于所溺 |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