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 |
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
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 |
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 |
阅读任先青的短诗,然后做文后13—18题。
鲁迅
黑胡须发达如野草的季节
你在赵太爷钱太爷之流的流域里
散步忧闷
月,依然千年前那样索然无味
夜,却已深沉得入木三分
河滩上随手捡起一个人生
在手里团啊团啊团成一个阿Q
看惯手术刀的目光严酷地雕刻
雕刻这个卵形空洞的灵魂
(手笔虽神奇如魔棍 毕竟沉重 做不得幽默大师)
于是你悲哀地耸了耸眉
猛然
将这卵形把玩之物甩了出去
在铁屋子硬壁上摔个粉碎淋漓的液汁
让国人 看个怵目惊心
之后,你慢慢转过身
目光,出奇的冷峻!
本诗记录了鲁迅写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鲁迅的伟大形象,请根据诗的内容,填写下列内容。
胡须:
目光:
眉:
“赵太爷”“钱太爷”在《阿Q正传》中都是剥削者的代表,第一节诗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
“在手里团啊团啊团成一个阿Q”说明了什么?
A.构思的过程 B形象地描述 C严谨地考证 D写作的苦楚
为何说鲁迅的目光是“看惯手术刀的目光”?
A.因为鲁迅的杂文是手术刀 | B.因为鲁迅学过医,用过手术刀 |
C.因为他的小说似手术刀 | D.因为他的笔就是手术刀 |
“让国人/ 看个怵目惊心”的意思是
A.让人们震惊,认识社会与自我 | B.让人们吃惊、害怕 |
C.让人们认识“把玩之物” | D.让人们回味生活 |
这首诗是自由诗,从整个诗来看,也大体押韵,请看一看押的什么韵?
答: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初唐四杰——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唐诗扩大了表现范围,内容从台阁走向塞漠,显示了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
B.西方文坛的文学巨匠很多也是开启人们思想的引航人,像法国作家加缪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英国的伏尔泰既是小说家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
C.明代是继元代后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像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
D.近体诗讲求格律,在平仄和押韵上有一定的体式要求,也要求对偶,其中律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C.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D.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 注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跫(qiónɡ)音:脚步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题为“错误”,对此的理解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该在“你”久盼“归人”的时候响起“达达的马蹄”声,表现了“我”内疚的心情。 |
B.这首诗像一个浓缩的故事,诗人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结局,再写经过。其实是“你”知道“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后,“容颜”才“如莲花的开落”。 |
C.诗的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了“你”思念“归人”的孤寂的心境。 |
D.“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写的是“你”因不见“归人”而心中了无春意。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春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A.“邮票”代指信件。第一节写少时离家借书信宽慰乡愁。 |
B.“船票”代指船。第二节写游子和新娘各在水一方,以船为桥。 |
C.“坟墓”代指封闭的家园。第三节写游子飘零在外,只能遥望故乡,不能与亲人团聚。 |
D.“浅浅的海峡”说明海峡不应成为两岸的阻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
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
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
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
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轻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
填入后边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_____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
下面诗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琵琶行》以叙送别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
B.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明明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作者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化用了东晋祖逖北伐抚摸当年亲手种植的柳树落泪的典故,辛弃疾感叹时光飞逝,韶华易逝。 |
D.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南侵后,姜夔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