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齐之以礼”表明孔子对礼的社会功能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是“礼”。西周时“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井然。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中,“礼” 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B.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 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家和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D.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诗 人 的 孤 寂
朱 光 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B.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B.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电子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许知远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
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有点脏。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可是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新浪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
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我们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阅读方式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肥皂剧”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又在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象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没有过去的规范来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的学习新技术。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象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选自《读者》2010年第5期,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阅读正在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B.电视正对传统阅读方式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
C.计算机又在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计算机是互动的,它可以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有所反应。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D.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象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是在和我们的右脑而不是负责理智的左脑进行交流。
B.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我们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因为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C.口语化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必须抛弃深度,与传统阅读相比,它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因而也更琐碎,并因此使我们更加肤浅,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肥皂剧”。
D.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同时,计算机是互动的,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梭罗所处的时代,人们清晨习惯诵读《伊利亚特》和《圣经》,而现在,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却是打开电脑,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B.传统的铅字阅读将被更多的人抛弃,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子媒体也将抛弃深度,变得更加肤浅,更加琐碎。
C.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找到的各种五花八门且参差不齐的资料成长。
D.在未来的社会中,因为无知者具有可塑性,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也将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D.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B.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C.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D.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B.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C.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D.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并不大。

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物理的挑战
科技在中国古代很发达,物理的记录也相当早。早在唐朝(公元758年),杜甫就写下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诗句。“细”,即仔细观察,讲怎么做实验;“推”,精密推理,讲怎么做研究科学、试验和理论。“须行乐”,人要高兴,不要想能不能得诺贝尔奖,你必须本身有一种乐趣。我们中国古代,科学和艺术是很联合的,要不,杜甫怎么了解物理呢?       
全世界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是在北宋的宋仁宗年间,即 1054年8月27日。它的纪录是这样的:突然间在白天冒出一个很大的星,大如鸡蛋;它每天有多大多大,一直记录到1056年7月。这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对超新星最长时间的记录。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蟹状的星云生成,在它中间有一个中间星,也叫脉冲星。所以新星和超新星的最早最完整记录,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做的。     
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遵崇天圆地圆,黄道赤道。公元前2500年,屈原有17个文卷现在留下来了,里面有一卷是天文,说天是圆的。屈原是大诗人,想象力丰富:天是圆的,地假如是平的话,就会相交,相交显然不合理;既然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所以中国是黄道、赤道,是两个弯儿。屈原再问,天地是圆的,还是椭圆的?他说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是经度这边长一点,还是纬度这边长一点?赤道是6378公里,南北是6356公里,相差22公里。屈原没有求出来。不过,这个充分解释的能力跟天圆地圆有关联,这在公元前5世纪,真是了不起,同时屈原的文章也写得好。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所有的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这是庄子对宇宙的看法,这里的“怒而飞”就是宇宙最初的大爆炸。炎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它会永远扩大,发展,永无止境。           (选自李政道《物理的挑战》,有改动)
下列关于“新星”“超新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星不是新产生的星体,而是在太阳周边发生爆炸的老恒星。
B.新星和超新星在爆炸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比太阳更大的光亮。
C.超新星是由蟹状的星云生成的,又叫脉冲星。
D.据记载,新星的寿命一般一两个星期,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两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在于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B.商朝关于新星的记录和北宋关于超新星的记录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十分发达。
C.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遵崇天圆地圆,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就反映了这种观念。
D.庄子用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宇宙最初大爆炸的情景,这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典范。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用形象的诗句说明了研究物理的具体方法和态度,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B.我们的老祖宗用甲骨文和方块字记录了天文物理现象,我们更应该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录当今的天文物理现象。
C.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科学成就卓著的伟大民族,无论是文化或科技,只要发扬光大,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D.杜甫和屈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们“了解物理”,懂得“天圆地圆”,我们今天要培养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全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D.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重视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然而,二者在生成和特点上有着差异,“三纲”说是皇权的产物,“五伦”说是宗法等级环境的产物,前者体现               的君权管理特点,后者讲究的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最早出自《孟子》,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B.“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伦”说内容自有其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B.“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C.按“五伦”说的精义,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极度“专制”,或者是下对上的极端“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D.从“五伦”说出发,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利益,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学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

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
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
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0日05版,有删改)
本文以“教育”为话题,探讨了教育的        和________,提出了教育应该立德树人,才能让生命蓬勃生长的观点。
下列关于“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德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智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B.真正的教育应该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而不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C.教育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仅仅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D.当今社会,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所有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B.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最主要是因为人们感叹节目里的亲子生存体验可望不可即。
C.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D.社会需要这样的觉醒: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的长度与高度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有删改)
根据文意,标题“文化的长度与高度”中的“长度”是指     ,“高度”是指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区分,不考虑其在科学、文明和进步方面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盲目地弘扬,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我们不能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
C.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有,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美国的立国史虽然比较短,但是其产品和技术比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 赵悦 杨媛媛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2010.4.10 新华网)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闻开头先进行了一个场面的展现,整体上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为追逐梦想而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B.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因为“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C.对于杰哈德,本篇新闻并没有只是展现他游泳方面的事情,还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使得新闻的信息容量更加丰富,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全面。
D.记者认为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杰哈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逐梦想的机会。

E.本篇新闻借写“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不仅展现了杰哈德等青年人的游泳梦想,还隐含着“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渴望走向外面世界”的梦想。
(2)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
(3)“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4)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②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来者。X Kb1.Cm
③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④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⑤最近二十年,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我们数得出的,柏杨的“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⑥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都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那种建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审判他们、认识自己。新-课-标-第-一-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是中国人也还是拥有超越的时刻,也还是会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C.司马迁在遭受男性奇耻大辱后,却能隐忍苟活,在于他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他相信历史的拯救功能。
D.柏杨、金观涛和苏晓康等人在个人史观方面的阐述,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都属历史主义史观范畴。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首先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中国人的历史观,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并举孔子、司马迁之例加以证明。
B.③、④段从近代和现代转型时期说明中国人历史感出现的问题,指出打破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的局面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
C.⑤、⑥段首先介绍在个人历史观阐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拿传统中国历史观与之相较,指明这些史观说法相近,表达相似,存在明显不足。
D.⑦段阐明中国人虽有审判监督的意愿,但因社会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即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还没体现出来。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则徐曾对历史产生过怀疑的感慨,中国人一旦对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怀疑,就会造成传统道德秩序根本动摇。
B.近二十年提出的个人史观,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到了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中。
C.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D.我们的社会如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佛学与经营之道
中国化的佛教,其理论导向,与其说是出世主义的,毋宁说是入世主义的。准确一点说,中国佛教主张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这意味着,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为重要。对于经营者来说,中国佛教理论也是一种思想资源,从中悟出经营之道。   
一、树立“一即一切、惜缘和睦”的团队意识。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不是照着印度佛教讲的,而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华严宗强调世界的整体性,把这种观念引申到国家方面,便是强调国家的整体性;引申到企业或公司方面,便是强调团队的整体性。这一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惜缘”的团队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经营者在团队中,不妨提倡这样的观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工作,那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这种“缘分”,同呼吸,共命运;万不可尔虞我诈、闹不团结。经营者应当选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   
二、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禅宗从“平常心是道”的学理出发,倡导“随缘”理念,对经营者也有所启迪。有人向景岑招贤禅师请教如何是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比景岑招贤讲得更为透彻,指出所谓“平常心”就是心头无事,无所执着。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很有必要。搞经营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生意成功了,取决于“缘”;生意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败了,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随缘吧,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何必自寻烦恼呢?用一颗平常心消解烦恼,消解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能让一个经营者更加镇定,更加沉稳,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能让一个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三、练就“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禅宗的实际创宗人慧能在《坛经·付嘱品》中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既然佛性在心中,那么,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了。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有如“佛性”,也不能外求,只能自悟。经营者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处,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禅宗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禅宗编了一段“一指禅”公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俱胝禅师的寺院中有一位童子,发现有人向师父请教何谓佛性的问题时,师父不说话,总是向提问者竖起一根手指。有一次师父不在寺院,别人向童子提出同样问题,他也学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根手指。俱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袖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如何是佛法?”童子遂竖起一指。俱胝突然抽刀削掉他竖起的指头。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逃走。俱胝唤回童子,又追问:“如何是佛法?”童子下意识地举起已不存在的手指,顿时悟得“第一义”只能自己领会,不能简单模仿。  
对于经营者来说,经营之道也属于“第一义”,同样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模仿,只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心去体会、去领悟。领悟了经营之道的人,绝不优柔寡断。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他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大主意总得自己拿。经营之道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何选对好猫,要靠经营者的悟性。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2日 作者 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下面对中国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看重领悟,而领悟具有创新性,不能简单模仿。
B.追求“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学理。
C.其理论导向是入世主义的,认为成佛的过程比成佛的结果更重要。
D.“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论,是中国僧人的创作性诠释,强调世界的整体性。

下面理解与分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佛性在心中,修行者成佛的路径,就不能选择外求,只能选择自悟。经营者悟出经营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完全一样,都需要运用“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B.一个经营者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淡定心态,能让经营者在忙碌的经营实践中真正体味到自在洒脱的人生境界。
C.“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有助于员工树立“随缘”的团队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企业或公司的成员。
D.经营者应当养成“大彻大悟、法尔随缘”的经营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下面依据原文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一指禅”公案,说明禅宗看重“自悟自得、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
B.经营之道的“第一义”,对于经营者来说,要求他要摸索到一条适用自己的发展道路,大胆地走自己的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怎么想。
C.一个经营者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取决于“缘”;失败了,也取决于“缘”。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缘分”早有安排。
D.景岑招贤禅师的“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与黄龙无门慧开禅师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都主张“平常心是道”的禅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