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尼罗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因而流量很大 |
B.刚果河流经热带沙漠地区,所以流量很小 |
C.尼罗河经过了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干湿季明显,当湿季到来时,尼罗河水量大增,导致尼罗河水位猛升,容易造成泛滥 |
D.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向西注入印度洋 |
贝贝学习非洲时做了笔记,但有记错的,请你找出来( )
A.矿产资源种类多样,储量丰富 |
B.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
C.地形以高原为主 |
D.是世界上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最少的大洲 |
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于2013年3月26日至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会议。
图为除中国外的其他四国轮廓图,其中地跨两个大洲的国家是( )
关于金砖国家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 ②俄罗斯生产的生活日用品大量出口
③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④巴西是咖啡重要生产国
⑤中国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地区专业化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①③④21 |
“金砖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异,下图所示的这种家庭多存在于金砖国家中的( )
A.巴西 | B.南非 |
C.俄罗斯 | D.印度 |
下列关于非洲自然地理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洲最高山峰是乞力马扎罗山 | B.非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C.非洲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 | D.非洲最长河为刚果河 |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发展旅游业 | B.努力发展民族工业 |
C.努力实现产业多样化 | D.鼓励民众使用外国的产品 |
有关非洲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跨赤道南北,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
B.位于西半球,亚洲西南方 |
C.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 |
D.被两大洋包围 |
读图“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图”和“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的最主要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 B.热带雨林气候 |
C.热带草原气候 | D.热带沙漠气候 |
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A.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
B.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
C.从大陆中心向沿海更替 |
D.以0°经线为中心,东西对称分布 |
以下别称所描述的地理事物都位于非洲的是( )
A.“地球之巅”、北半球的“寒极” | B.“富饶大陆”、“赤道雪峰” |
C.“世界人种大熔炉”、“高原大陆” | D.“玉米的故乡”、“热带大陆” |
“鸵鸟在散步,河马在戏水,长颈鹿伸着脖子在吃树梢上的嫩叶,还有凶猛的狮子在追逐斑马”。可以看到上述景象的大洲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E国德班(如图)召开。下列描述不可信的是( )
A.会议在德班召开期间,该国正值夏季 |
B.德班是该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热带,濒临大西洋 |
C.在好望角可以看见有大型油轮经过 |
D.该国首都是比勒陀利亚 |
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世界原料宝库”,许多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下列国家与其著名矿产对应错误的是( )
A.南非﹣﹣铁矿 | B.尼日利亚﹣﹣石 油 |
C.赞比亚﹣﹣铜矿 | D.刚果民主共和国﹣﹣金刚石 |
关于非洲物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刚石、黄金、石油等矿产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
B.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各大洲之冠 |
C.是咖啡、天然橡胶的原产地 |
D.干旱面积广,动植物资源比较贫乏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BRICS)于2013年3月25日-27日在南非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晤。在2009年俄罗斯首次举办之后,金砖峰会将于2013年走完第一个轮回。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等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关于南非所在的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黑种人的故乡 |
B.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
C.矿产资源丰富,但生物资源极为贫乏 |
D.南非的煤、铁资源丰富 |
下图所反映的是南非所在的地区多数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造业发达,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多 |
B.许多国家的经济类型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
C.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
D.粮食产量高,出口量大 |
2015年4月26日,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男、女冠军的家乡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下列措施中,对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都能起到显著作用的是( )
A.保护草场和森林,严禁乱砍乱伐 |
B.禁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
C.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 |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