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二 2008年11月4日,在严重金融危机背景下,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执政百日,奥巴马对内大力推行各项“新政”,包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
材料三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世界其它国家蔓延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月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罗斯福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演说?此事件有哪些特点?
(2)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罗斯福采取“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你认为奥巴马与罗斯福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原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
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规定:
①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
②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政府。
③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会议通过的?
(2)材料二指什么条约?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3)材料二中第③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指的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两次会后形成的战后新秩序?如何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人类文明的出现到现代社会,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从未中断过。古代世界人类文明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说说是哪两种方式并分别列举代表性事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的“卫鞅”指谁?请写出他变法的时间和让他变法的人物。
(2请举出“卫鞅”变法的两个内容。
(3)你能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是哪3个国家?并分别写出建立者和时间。
(2)简单写出三国鼎立中你最感兴趣的2个故事。写出不少于3个和三国有关的成语。
(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不写曹操,因为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们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吗?
(2)材料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两次改革的主持人是谁?在改革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
(1)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在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创立了什么学派?(2分)该学派在什么时期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2)思想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学术繁荣的局面指什么? (2分)
(3)战国时期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是哪位思想家?(2分)秦朝开创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航路开辟对欧美国家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美洲的航海家是谁?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读历史,知兴衰而明智。17-19世纪,西方各国和日本纷纷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给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7-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分别以什么重大改革为起点走上崛起之路的?(4分)
(3)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跻身世界强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在美国崛起中起着什么作用?
(4)17-19世纪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并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至汉武帝初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哪个朝代        的社会状况?
(2)武帝之前的这段时期的统治,历史上称这段统治为         
(3)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为了加强经济方面的统治,他将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材料三反映了该朝代在武帝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什么历史阶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正确运用历史图片,能够形象直观的了解历史,把握学习重点,知道事物间的联系。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是哪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他们以哪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2)图二海报的出现是因为哪一文件的签署?该文件签署于多少年?它签署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哪一反动势力?
(3)图三这两大组织的对峙反映了这一时期形成了什么世界格局?随着多种政治力量的崛起,这种格局将朝着哪一种方向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
近代欧洲长期引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欧洲,20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在反思中走向联合。
(1)以英国为例,在社会制度和科技创新方面引领世界的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2)一战前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二战后期,在欧洲战场上德国遭到有力打击的有哪些著名战役?
(3)二战后,欧洲人在反思中走向联合,最终形成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是什么?从上述史实中我们有何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初步开发原因有那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以豪迈的情怀,写下了《沁园春·雪》。其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词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谁?
(2)“秦皇”“汉武”是怎样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的?
(3)对待儒学方面,秦始皇和汉武帝各采取什么措施?
(4)请用一两句话概括“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诗中的“远征”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红军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