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0 年,年满15 岁的上海少年康劭昀随父远赴美利坚合众国,康劭昀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摘棉工、开餐馆到后来开矿,历尽艰辛,最后创立了大康公司。大康公司艰苦经营,业绩斐然,康劭昀一家生活富裕,但是,令康劭昀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家乡——美丽的上海。在美利坚生活了65 年的康劭昀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创业。他在离开家乡65 年后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上海。一下码头,上海的一切令他感到那样的陌生,一切都变了,变得那样的时髦和潮流,有的居然和美利坚一样现代,康劭昀激动地给儿子写信说,如今的上海太摩登了,城市发展、市民服饰和市民文化生活……
——根据上海人物故事的相关历史整理改编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展开合理想象,
帮康劭昀续写他看到的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理由。(9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4分)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打开,从此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进程。但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以下图片,请你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
(2)通信:
(3)文化生活:
(4)社会习俗: 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如下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思想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结果实
的”。结合图12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话的哪些变化?
思想: 。
理解:
变化:
材料三:(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原因: 。
意义: 。
材料四:日本投降后不久,……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回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 ·沃尔夫《世界简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原因:
中国现代化(又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简要说明20世纪初思想文化近代化探索活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4)材料四所述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8分)“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四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五 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表
国家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日本 |
印度 |
中国 |
增长率 |
2.5 |
2.1 |
2.2 |
3.1 |
5.2 |
9.8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1分)他们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化有什么影响(1分)
(2) 梁启超为实现其政治梦想,在19世纪末开展了什么运动?(1分)这个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1分)孙中山为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 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个梦想最终实现了,实现的表现是什么?
(1分)
(4) 材料四中的“两种梦想”,今天已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梦想开始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分)
(5) 从材料五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中两张图片是借助当时________、__________先进技术保留下来的?(4分)它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____________传入中国的?(2分)
(2)材料二中“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一中图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照,在民国时期他们的服饰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4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从中你有何感慨?(4分)
【悄然转变 新旧交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赏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
(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历史载体多种多样,它们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体验历史的多彩多姿。(共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革命文艺 6: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 |
11:00国际时事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2:30新闻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 |
(1)阅读材料一,写出这份报纸创刊的时间与地点。并将报纸上有效的历史信息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时间与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判断它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节目表?并说明判断依据。
(3)除上面提到的历史载体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市民文化生活】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近代社会生活革新】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 |
辛亥革命后 |
|
礼节 |
叩头 |
鞠躬、握手 |
称呼 |
大人、老爷 |
先生、君、同志 |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现代流行服饰变迁】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⑵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⑶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问卷调查统计表 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
城市名称 |
得票数 |
所占比例 |
1.广州 |
5863 |
37.4% |
2.武汉 |
8148 |
52% |
3.南京 |
878 |
5.6% |
4.上海 |
117 |
0.7% |
5.北京 |
461 |
2.9% |
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1)材料一中,广州、武汉、南京得票率位居问卷前三甲。请任选一座城市用史实说明理由。
(2)1894——1911年间,孙中山作了哪些努力?为什么后来孙中山会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依据材料二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要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持何种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