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大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世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 D.儒家教育取得发展 |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易经》 | B.《论语》 | C.《孟子》 | D.《春秋》 |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骄横好胜的江都王(今扬州)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中写道:“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同的法律。”其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
B.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基础 |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
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顶端,没有人或制度能够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但□□□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保持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 )
A.孔子 | B.董仲舒 | C.孟子 | D.老子 |
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
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
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应鼓励追求财富改善民生 | B.应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D.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 B.祭祀天地神祇 |
C.神化君主统治 | D.报答天地之恩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