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
在显微镜视野正中央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欲将该草履虫移至视野的左上方,应移动装片的方向是
A.左上方 | B.左下方 | C.右上方 | D.右下方 |
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描述,错误的是
A.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 |
B.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
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
D.高倍镜缩小了观察视野,放大了倍数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 |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③⑤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组合 |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好,使用的是凹面镜 |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
C.没调节好低倍镜或者是细准焦螺旋未调好 |
D.显微镜物镜被破坏 |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生活、繁殖,主要原因是
A.营异养生活方式 | B.不能自主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
C.不能运动 | D.没有消化系统 |
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
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影像会右移而乙的影像左移 |
D.若在甲看到的影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像 |
下列关于用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
B.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
C.在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
D.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两层磷脂分子层 |
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
D.若标本位于显微镜视野中的左下方,为了更好地观察,应将标本往左下方移动 |
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 倍,这里“被放大50 倍”指的是细小物体的( )
A.体积 | B.表面积 |
C.像的面积 | D.长度或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