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
B.暮来朝去颜色故:(古:神态、脸色。)
C.因为长句:(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下列加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
C.声非加疾也(快) |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
下面句子中加黑划线词语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那里)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代词,他们)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下边各句子里加黑划线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或谓君不善学 ( ) (2)吾悉能志之 ( )
(3)但志之而不思之 ( ) (4)不应而还走 ( )
(5)李生故寻王生 ( ) (6) 谢曰 ( )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王生认为自己善学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李生认为王生不得法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李生认为善学者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伍子胥传》)
A.以直谏事楚庄王事:侍奉。 |
B.此剑直百斤直:通“值”,价值。 |
C.太子建亡奔宋亡:逃亡。 |
D.不能无怨望望:看法。 |
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翻译正确的是( )
A.原文: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翻译: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要等着从父母那儿学到知识的,要听取父母的教育。 |
B.原文: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世界上不多见管仲这样的贤人,却会有更多见像鲍叔这样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
C.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翻译:孟尝君的手下特别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非常雄健啊,所以怎么会得不到到特别优秀的人才呢? |
D.原文: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
翻译:(齐)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是因为崇尚鸡鸣狗之徒的力量吗?
下列各选项中,前后两句加点词意义用法都一致的选项是( )
A.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
B.①士以故归之②以待来年然后已 |
C.①曾子之妻之市②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
D.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以脱于虎豹之秦 |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高雅幸于公子胡亥 | B.伍子胥者,楚人也 |
C.不抚壮而弃秽兮 | D.秋以为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美人之贻恐美人之迟暮 |
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C.儿已薄禄相及时相遣归 |
D.非所以成教也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攘一鸡月:每月。 |
B.纫秋兰以为佩纫:用绳连结。 |
C.余既不难夫离别兮难:困难。 |
D.乌鹊南飞南:向南方。 |
对下列句子中“适”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
B.处分适兄意适:恰好。 |
C.适得府君书适:刚刚。 |
D.吾适北边适:到,往。 |
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见:通“现”,出现。 |
B.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赏赐。 |
C.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 |
D.何时可掇掇:通“辍”,拾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