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11-11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79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耕战而 儒生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

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也 国之所以存

D.

人民善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