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近代史上的美国和现代史上德国都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分裂,概括美德分裂的主要原因。说明林肯为维护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德国最后走向统一的方式和实现统一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l)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探索?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如何?(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标题。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戊戌奏稿》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各派别政治主张的共同内容。 (2)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根据上述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观点概括指出这一过程。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