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通过调节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
(3)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30cm刻线处,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放一个合适的 眼镜,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同学们要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老师为他们提供了如图所示的器材,其中电热丝电阻R1<R2。(1)请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2)进行实验时,他们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请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可能原因。(写出两点原因)(3)调整好器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气球2鼓起得更大些,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现有天平(带砝码)、量筒、足量的水、小刀、土豆、烧杯、刻度尺,请利用上述器材,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1)选用的器材:(2)实验步骤(请按1,2…步骤书写):(3)按设计的实验,得出土豆密度的表达式:
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聪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根据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对话,可以判断小明所看到是 像,这个像 (填“是”或“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2)他们确定了像的位置后,小聪拿出一只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离板后面移动观察到了蜡烛和像完全重合,说明 。(3)他们开始实验时,把玻璃板摆放在水平桌面上,摆放的要求是 ,否则会出现的问题是 。
图甲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方法2: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两位小数)(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3)请在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像。(不需准确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