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一条线”主要是指
下表为1870年~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此表反映出(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198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