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引起热议。要使知识“有力”,必须 ①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③把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 ④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据报道,陕西省咸阳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尚未完全摆脱贫困,有的村民连吃水难、行路难问题还没有解决。然而,这里的一些乡村热衷于建广场、立雕塑、修花坛、移大树,花费巨额资金“打造”新农村“示范村”,还有的乡村为了应付领导参观修遮羞墙、建仿古门,甚至毁良田、挖果园建新村。这些做法( ) ①不利于维护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②违背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③说明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④说明创新不一定推动社会发展
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
有关专家指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新的突破,真正走上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完善、补充,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上述材料表明( )
2010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众多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讲解低碳环保知识,“手机电池充电后要及时拔下插头;尽量步行、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出行;尽量使用节能空调、节能冰箱”,以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 ①环保意识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决定作用 ②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同样也混杂了不少的糟粕。这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