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历史
  • 题型 综合题
  • 难度 较难
  • 浏览 205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两则材料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与当今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备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待“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实质目的是否一致?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17世纪的中国和(3)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支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