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一一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一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 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为什么会使同僚震惊?(2分)(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在宣传其思想时采取的“高明”手段是什么, “高明”在何处?(4分)(4)分析导致两者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相同原因。 (6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简明学制图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材料二 癸卯学制图(1904年颁) 材料三 壬子癸丑学制图(1912年--1913年颁)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学制的特点。(3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癸卯学制具有什么突出的时代特点?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何进步作用? (6分)
(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王蕴等编《社科人文》材料二 “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毫无疑问,“西学中源”说……在近代化初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体现在“变局”面前,受传统熏陶的开明人士提倡学习西学时的矛盾心态,为自强不得不引进西学,对传统文化又割舍不下;另一方面,它也是为了缓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情绪,减轻引进西学过程中的阻力。清政府在同文馆之争中最后支持了洋务派,理由是:“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正体现了这种作用。——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的理解。(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上述材料所述,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4分)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26题)下列的五幅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材料: 请回答:(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这位同学确定一个研究课题。(2)从这五幅图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有效的深层信息?(3)如果你来研究这个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材料?说明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及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材料二:《满州内政外交》(20世纪初漫画) 材料三:1920年出版物《劳动日纪念》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材料五:《演炮图说》(道光中期出版物)请回答:(1)根据上述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哪五种政治力量或派别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判断。(5分)(2)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各种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你是否同意?试以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说明,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