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贝尔尼尼(1598—1680),意大利人,受教皇之托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筑。他创造的教堂前广场柱廊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该处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但丁在《神曲》中强调人所赋有的“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他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准确理解是
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
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