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