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消极地忍受,在凄风苦雨中窒息不堪的形象;而毛泽东则写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及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说明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下列能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成语典故是( )①愚公移山 ②克俭于家 ③夸父逐日 ④业广唯勤
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③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
2014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国之所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①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②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极富有包容性 ②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④具有超越一切时代局限的普遍意义
2014年8月1日起,游客可以先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多媒体数字影院感知其壁画,以便缩短游客窟内停留时间,减少破坏。数字展示中心的开放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