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推动新型城镇化能推进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成为未来五年到十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传导路径正确的是①人口流出农村→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收入下降→社会不稳定②人口流出农村→土地集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经济规模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③农民转为市民→入城从事非农业→收入提高消费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④劳动力摆脱零散生产经营→土地集中、科学规划使用→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一些骗子打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借科学术语把封建迷信装扮起来,编造各种荒谬理论,并声称发展了新科学,使得不少人上当受骗,其中不乏高学历者。据此回答5--6题。5、一些高学历者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这些人A.并不具有真正的高水平 B.没有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C.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D.思想觉悟不高,丧失了警惕6、对上述材料事实,我们应该这样认识①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②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③“眼见为实”不等于从实际出发 ④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山东省博兴县国税局干部张群,先后7次截肢,但他抱着“腿断,意志不断;身残,精神不残”的信念,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凭借自学,他成为全县国税局第一个通过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第一个掌握了数据库操作技术。据此回答3--4题。3、从哲学上看,上述事实充分说明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规律C.精神状态在人们的活动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D.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决定物质4、张群同志由于具有正确的信念,所以他刻苦自学,虽身体残疾,但却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绚丽人生,这说明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B.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C.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事物发展D.人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赋予“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据此回答1--2题。1、上述材料中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①感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 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④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2、“循环经济理论”促进20世纪经济发展,这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C.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006年7月28日 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