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指出至少两项有关战国到秦朝历史变迁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有什么问题?(2分)(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的什么问题?(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举办。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图1是其造型亮点:主体建筑“种子圣殿”,下面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参观者进入“种子圣殿”里,展览将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度描绘自然在英国城市中的角色。英国给世界发展的礼品之一是播撒了工业文明的种子。 材料二 上海馆主题:“永远的新天地”。图2是上海馆的大门,它的设计理念来自近代上海独具特色的民居----石库门。(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的是哪项技术发明?(2)石库门建筑有何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这个“永远的新天地” 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英国经济史编》材料二 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形成。 ───《大循环》杂志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在工业建设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巨大发展。据统计: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是怎样获得和保持其经济的领先地位的?(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那几次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17分)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引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20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浚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3)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