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部部受到热捧的影片,更是一个个不朽的产业传奇。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已经结束,小片时代正在开启。但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辉煌”,真的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了吗?
这两年脱颖而出的中小成本电影,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它的“辉煌”并不完全是本身发展的自然结果。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十多年间国产商业大片的发展,始终没有突破“《英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观众需要寻求一种“差异化补偿”来调节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恰恰使它具备了这种补偿功能。
中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从电影生态上对商业大片构成补充。如果说对票房的追逐是商业大片的天然属性,那么中小成本电影则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更多地承担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的功能。但是,目前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距离这一功能定位正渐行渐远。
2011年,《失恋33天》一炮走红,将3.5亿元票房狂揽入囊。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再次刷新纪录,创造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收入,让人瞠目结舌。从那以后,如何复制和再造奇迹,如何以“低投入”获取“高回报”,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潜能,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成为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核心关切。
中小成本电影投入小、成本低,与商业大片动辄上亿元的投入相比,其门槛要低得多,风险也小得多,理论上就使得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较大的进入概率。同时,低门槛也为不同导演个人风格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进而在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现实情况却是,商业化的取向,使得这几年的中小成本电影大都跳不出爱情和青春的题材,幽默搞笑成了导演们一致的风格追求。当然,仅就目前来看,这种题材和风格依然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都是市场的宠儿。在审美取向和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无论任何文化产品,企图一种类型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题材的狭窄和风格的单一,导致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正日渐萎缩。实事求是地说,中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与商业大片的对决中华丽胜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鲜活的“接地性”。关注日常生活,挖掘小人物身上的故事,用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小成本电影的独特魅力。但是,当几乎所有的中小成本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身边的“饮食男女”,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完成作品时,艺术创作的惯性就已经形成,“接地性”的优势却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核心,是中小成本电影功能和定位的混乱。按照自身的逻辑寻找发展空间,是中小成本电影的当务之急,否则,它所危害的,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本身,还有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8月11日有删改)
下列对当下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受到热捧现象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小成本电影调节了人们对国产商业大片日益疲劳的审美神经。 |
B.中小成本电影质朴、清新、友善的风格,以及题材和故事本身的“接地性”。 |
C.中小成本电影瞄准了市场,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潜能。 |
D.中小成本电影比以往更努力地进行了艺术探索和艺术实验。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到成熟状态的中小成本电影这两年获得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票房收入,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创造了不朽的产业传奇。 |
B.中小成本电影与商业大片的区别,不只是一种投资角度的命名,而更是一种功能定位上的区分。 |
C.目前中小成本电影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与其能低门槛进入有关。 |
D.当中小成本电影把镜头长久地对准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接地性”的优势就变成了“模式化”的劣势。 |
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构成当下中小成本电影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