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中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以百分制计算,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得分分别为74.8分、48.2分、60.1分,被调查者中70.7%的人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而公众的参与和压力对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往往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曝光和叫停的催化剂。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释公民应如何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2011年6月30日下午,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最短旅行时间为4小时48分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上海公民晓丹获悉后,提前好几天买票,一定要体验一把。下面是晓丹在博客上留下的高铁体验,请你跟帖,指出其相应的哲学道理。
鉴赏古诗名言,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舌静。”请问:以上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2011年1月国务院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主耍内容
结合表格,分析我国政府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是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