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历史
  • 题型 综合题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1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日奏弹,三日露布,四日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畀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杖责的一种刑罚而被使用,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