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多的等待,2014年11月12日,欧洲航天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成功登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探测器首次登上彗星。着陆器在彗星表面上检测到有机分子,这或许可以为我们了解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以及进一步探究太阳系带来更多线索。这表明 ①认识是在不断否定真理的过程中发展的 ②科学实验不断提升人类的认识能力 ③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 ④人类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来,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①物质观 ②联系观 ③发展观 ④矛盾观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间我国GDP总值在世界的排位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我国的发展表明①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发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②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 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