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故乡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一张断腿板桌,几条板凳,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收钱用的小筐箩,便是他的一切。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干净的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庙里安静下来,黑暗中似乎只剩下十字坡①和小商河②在远方的暗雾中浮沉。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玉墀四周的石栏,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仍然穿着那件长衫,色儿已经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他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地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那已成灰黑色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了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注】 ①十字坡:《水浒传》中的地名,张青和孙二娘在此开店,遇见武松。②小商河:评书《岳飞传》中的地名,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在此遇难。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
B.作者用沉重的笔调叙述了说书人的悲惨遭遇,缅怀曾经醉心于其中的想象世界,而如今时过境迁,恍然隔世。这是作者对说书人吟唱的一曲感伤哀歌。 |
C.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死仅仅是哀叹他的逝去,感叹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听说书人讲精彩动人的侠义英雄故事。 |
D.“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说书人和他从事的事业已经没有用处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 |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如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我”对说书沉迷,却认为它是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
小说中画线的两处语句都提到了“十字坡”和“小商河”,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说书人的形象特点。
有人评价师陀的小说“贯穿着‘爱乡心’和‘厌恶乡土’的矛盾纠结”,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