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什么是民间想象呢?苏童认为:“民间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想象力的靠山,首先它是以一种情感安慰另一种情感,目的在于排遣现实中的诸多不适感。所谓的民间生活不需要思考,却极其需要发泄,类似怨恨、愤怒、惶恐、迷惘这样的情绪累积在一起,使得生活沉重。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象上,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有希望的现实。”这样的民间想象一方面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另一方面又对抗现实中的不幸,依靠想象完成有希望的人生,浸透着浓郁的审美化人生精神。
②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的具体文本中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的,如经验性与虚拟性的融合。譬如人、鬼、神可以相互转化,天堂、阴间、人世可以相互沟通,并且时空转换中出现的各类鬼、神形象都有人性化的特点,人正是在这种相互转换和沟通中,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实现了人的精神愿望和理想。在《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民间神话、传说中,都可以看到飞腾的想象力所张扬起的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超越现实的阔大空间世界。
③到了新时期文学,民间想象力的传统开始得到了重视,不少作家在时空转换中的文学想象也潜在地承继着这一传统,想象力开始挣脱拘泥于“事实”的规范,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的世界变得圆融开阔。新世纪以来,莫言的《生死疲劳》充分地发挥了民间想象力的作用,他把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传统小说中的阴阳两界、轮回转世等内容作为小说的整体结构框架,主要人物西门闹则在生与死、人与兽、人世与地狱之间穿行游走,不管为牛、为狗、为猪,还是为猴、为人,人有着兽的生活,兽也有着人的判断和道德伦理,这种表现当代生活、历史的想象方式,显然与现实主义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有着中国式的民间想象形式,浸透着佛教、道教的某些文化因素。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新世纪文学的民间想象力还应提到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苏童曾说:“《碧奴》的写作是我模拟民间想象力的一次实践,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结果是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哭泣和眼泪是想象力的核心……我后来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在尾随那样的眼泪,比民间更狂热地描述那样的眼泪……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愿意服从来自民间的暗示,追随民间的动机……我其实是乘着民间提供的想象力的翅膀,能飞多高是多高,目的只是和碧奴一起到长城去。”这个想象力的核心就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莫言、苏童作品中的这种民间想象力不仅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文化、文学传统建立起了新的意义关系,复苏了民间想象原型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时候,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有可能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抗拒“欲望审美”、“经验趋同”过程中人们想象力的贫乏,复苏生命中的潜能和力量。
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想象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又能跳出现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
B.民间想象对抗现实中的不幸,想象是它的武器,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
C.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
D.民间想象不管是在古典文学还是在新时期文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苏童的话,从民间想象的特点方面,对民间想象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
B.第②段举例说明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
C.第③段拿莫言和苏童的作品对比,说明了二人在发挥民间想象力方面的不同。 |
D.文章用说理和举例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民间想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有希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无望的现实。 |
B.新时期文学中的想象力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世界开阔起来。 |
C.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发挥想象力的核心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 |
D.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必将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