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9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世纪前半叶,学者参照西方文学史和文学流派划分,往往指中国古代作家为某某主义某某派,并作出分析和阐述。然而,学术界对李白的认识却复杂得多。胡适尽管称李白“最可以代表那个浪漫的时代”,“他的歌唱是爱自由的歌唱”,但他在谈到李白与现实关系时却说“他是个出世之士”,“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遨游自得,我们不发生交涉”。胡适有意绕弯子,把李白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天上推,表明对李白诗歌社会内容的认识和评价是个难题,认识上难免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上半世纪,崔家宪、苏雪林等认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突出其为人与创作中放浪纵恣的一面;徐嘉瑞认为李白是颓废派,强调李白对酒色的嗜好和个人中心主义;汪静之则游移于“浪漫”和“颓废”之间。
到了后半世纪五六十年代,给古代作家定性变得谨慎起来,按照苏联文艺理论界阐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概念,通常被用来评价某诗人或某流派;最推重现实主义。舒芜在《李白诗选·前言》中说:“他运用了高度夸张放大的方法,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意志。这种浪漫主义本质上是和现实主义相通的。”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是热情的、积极的、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通,前苏联文艺理论中本来就有这种说法;但即便如此,亦可见李白归属的尴尬。
50年代末期,苏联文艺理论影响渐渐削弱,中国领导层提倡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对历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评价提高,与现实主义并列,成为文学史上两大进步潮流。为构筑这一文学史框架,对李白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和认识,中国文学史上从屈原到李白一线受到关注和梳理,“他们的诗歌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而奔放,意境奇伟瑰丽”。出版于60年代初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和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代表了这种框架和对两个诗人的定位。
在李白还没有被文学史明确地以浪漫主义定性之前,学者们评论李白,颇具创新性。舒芜在1954年8月出版的《李白诗选·前言》中说:8世纪前半,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即我国文学史上所谓‘盛唐气象’的反映……具有全面代表性,表现出最典型的‘盛唐气象’的,就是李白”。同年,林庚作了《诗人李白》的报告,认为:“盛唐之音”在李白诗中突出表现为“自由的丰富的想象,少年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举李白许多诗歌为例,“强调‘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是一种蓬勃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林庚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讨论并曾遭到批判,但批判并未起到取消“盛唐气象”说的效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学术研究趋于正常化之后,李白与“盛唐气象”的问题又引起讨论,除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外,还有不少文章从文化学、美学等角度作新的阐发,成为20世纪李白与唐诗研究中的热点和亮点。
(节选自余恕诚《论20世纪李杜研究及其差异》)
下列观点不能证明李白是浪漫主义作家的一项是()

A.“李白最可以代表那个浪漫的时代”,“他的歌唱是爱和自由的歌唱”。
B.“他运用高度夸张放大的方法,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意志。”
C.“李白的浪漫主义是热情、积极、明朗的,是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的。”
D.“他们的诗歌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而奔放,意境奇伟瑰丽。”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苏雪林、徐嘉瑞、汪静之等人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是从流派归属角度解读李白。
B.前苏联文艺理论认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相通的,这一理论也被林庚等中国评论家采纳。
C.20世纪前半叶,学术界更推重现实主义,因而对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D.用“盛唐气象”来评论李白诗歌,这是中国文学评论界在李白被定性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把李白划归为颓废派、浪漫主义代表,还是积极浪漫主义代表,其理论依据都根源于西方。
B.李白的归属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表明特定的时代思潮对文艺评论产生重要影响。
C.60年代初,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李白的定位,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地位的上升。
D.从“盛唐气象”、文学史、文化学、美学等角度阐释李白及其诗歌,是20世纪李白研究的亮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世纪前半叶,学者参照西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