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历史
  • 题型 综合题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85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拼音成为“文字场中的轮船、铁路”。“文字造反派”们认为,西方“切音”文字相当便利,“以二十六字母相生,至于无穷,中人之才,读书数年,便能诵读挥写,故通国男女,鲜不学之人”。而中国“象形”文字字数庞大,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如峨冠博带,古物庞然”,不利于普及,并且造成文字和语言分离,导致一般民众,“不通古今,不知中外,不解字义,不晓文法”。据后世学者估计,到1910年为止,公布于世的拼音方案至少有28种之多。这些拼音方案中的一大半都是以设计者自身的方言为基准。
汉字的捍卫者们,同样将统一语言文字上纲上线到了救亡和启蒙的角度,而推行国家统一的拼音,成为更为强烈更为靠谱的呼声。章太炎认为:“中国不用拼音字,所以北到辽东,南到广东,声气虽然各样,写一张字,就彼此懂得。若换了拼音字,莫说辽东人不懂辽东字,广东人不懂广东字,出了一省,恐怕也就不能通行得去,岂不是令中国分为几十国么?况且古今声气,略有改变,声气换了,字不换,还可以懂得古人的文理;声气换了,连字也换,就不能懂得古人的文理。”
——摘编自雪珥《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出现汉字废立之争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捍卫汉字,推行国家统一拼音”方案的合理之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