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904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一条必然的路    陈启文
①从眉山三苏祠走向中原的三苏坟,是一条必然的路。苏洵和他两个天才的儿子苏轼、苏辙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②要去那片坟地,先必须穿越一座广大的园林。这是一处远离他们故乡眉山的三苏园,也是一座远比他们故乡那座三苏园更大的山水园林。在大片的翠竹、松柏与无影无形的风之间,你将邂逅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湖。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轮回。这是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是一代又一代以轮回的方式在大地上续写的史记。
③又一次站在东坡湖畔。我不知天底下有多少个以东坡的名字来命名的湖泊,这个人一生从岷江走向黄河,又从黄河走向淮河、运河、长江、珠江、南海,他几乎把中国的大江大湖大海都走遍了,这让他的生命、他的骨血、他的文字几乎被各种滋味的水浸透了。而眼前的这个东坡湖,与他诞生之地的那个东坡湖遥相呼应,一个恍若前世,一个如同今生。我知道,眼前这个东坡湖,只是人间的又一次复制,一个没有任何诗意的人工湖。它的存在并非为风景而虚设。我来这里时,小暑刚过,中原已是大热天了。这也是中原最干涸的季节,每一寸土地都处在焦渴无比的状态。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当淤泥上泛起阳光的照射,哪怕干涸也浪影重重。尽管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那波光潋滟的风景,但东坡湖四周那长势喜人、一片葱茏的庄稼,多少缓解了一下我内心里不可名状的焦虑。设若苏东坡活着,我想他一定会这样做,这也是他在家乡眉山干过的傻事,哪怕自家的池塘里干得只剩下了一口水,他也会先给农人来缓解焦渴……
④一条石头铺出来的路笼罩在深沉的阴影之中,穿过缄默的土地,通向一条神道。四株古柏,不知长了多少年了,已长得极古、极拙,昏昏沉沉如同坠入梦中。树荫下,是一声不吭的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它们侍列在神道两侧,摆出一个严整的仪仗。在静穆中,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接近神圣的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红石牌坊,一抬头就看见四个苍劲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青山玉瘗。两边枋柱上,是一副阴刻的楹联,其实是苏轼的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他卷入乌台诗案被打入牢狱时写给其弟苏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中的诗句,接下来的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阵酸楚,接下去又万籁无声,这两个最终长眠于此的兄弟,还真是“世世为兄弟”了。
⑤穿过粗粝而简陋的石坊、飨堂、祭坛,走进了墓园。感觉已置身于一座原始森林,只有中原大地才能长出这种参天古树,那古老而浓密的树木已长得像中原的泥土一样发黑,浮动着阵阵暗香。这些古树的寿命,有的据说比这片坟地的历史还长,却如灵魂附体,它们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只要你沿着这个方向,一直不停地走,就可以走到遥远川西盆地的那座眉山。人非草木,而这充满了灵性的大自然却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为你揭示了一个故乡的存在。这也让我对那片坟地投出了疑惑的一瞥。这不只是我的疑惑,而是一个千年悬念。一直以来,后世围绕这片坟地的争议不断。每一个漂泊的生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都会有着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本能。在苏辙的《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一诗中,也流露了他对最后归宿的想法,“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可见他想的还是要落叶归根,葬入故乡老翁井畔埋葬着父母亲的祖坟,而他们又为什么会选择这远离故乡的异乡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⑥对此,后世还真有不少的猜想。其中一说是,北宋士人非常推崇嵩山周围的土厚水深之地,希望自己死后能葬于此地。而郏县,正处于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这也正是士大夫们崇尚的土厚水深之地。在苏氏父子中,最早流露此愿的应该是苏洵。苏洵晚年居京师(汴京)时,早有夙愿要迁居洛阳,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但苏洵最终没有归葬此地,他埋葬于此的只是一座迟到了数百年的衣冠冢。而父亲的遗愿则成了苏轼的遗言。关于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公(苏轼)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于是,苏辙便按照亡兄苏轼的遗命,最终把他葬于嵩山下这片土地上。他自己死后,也陪伴亡兄长眠于此。——这不是死亡的故事,而是生命的承诺。
⑦一条必然的路,最终把三个经世不灭的灵魂引向了这里。
(有删节)
第②段“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
作者写墓园古树“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在文中有何作用?
下面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
文章首尾都说这“是一条必然的路”,“必然”的原因有哪些?请阅读全文进行概括。
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如,自家池塘只剩一口水也要给农人缓解焦渴,既想落叶归根最终却远葬异乡,但都表现了“生命的意义”,读了此文后,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何新的理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一条必然的路陈启文①从眉山三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