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501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富兰克林:原则与变通
就算在中国,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也可以说名声显赫。由于那本畅销多年的《富林克林自传》,他成了许多少年人心中的“人生导师”,那些“艰苦和自我奋斗”的励志故事,反复在作文、试卷和阅读材料里出现。
他那个用风筝收集雷电的实验被放进了小学课本里,他又成了富有探索精神和敢于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并启发了不少小孩子的科学梦想。
不过,一个更立体的富兰克林的形象,隐藏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启蒙故事背后,躲藏在美国建国时期艰难的战斗和变革之中。
这个形象是这样的:在1787年夏天费城炎热的屋子里,当来自各州的代表因为制宪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面临散伙危险时,82岁、患有痛风的富兰克林居然去请来了一位牧师,叫大家每天早上先向上帝祷告。据在场者记录,有些人虽然不愿意,碍于他年岁长,只好同意。
看上去,富兰克林总喜欢在发生对立的场合充当和事老。面对有争议的问题,他不喜欢公开和直接表达意见,反倒是在私底下勾连甚多。独立战争之初,各州就是否建立联军产生分歧,他明里随大溜,暗地里却又帮支持建立联军的亚当斯等人串联,可谓老奸巨猾。
这种性格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展露无疑。除了在若干冲突中居中调停外,当宪法草案最后确定,几位代表拒绝签字之时,这个资格最老,并且很善于倚老卖老的人站起来,请求大家搁置争议。“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他以一个老人所常拥有的宽容和变通说,“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
影视作品里表现的富兰克林,往往带着狡猾的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微笑。而在现实记录里,他也确实以如鱼得水的个人魅力见长。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
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是,1775年,美国革命尚未胜利,富兰克林作为特使被派往法国寻求帮助。此时,他已经70高龄,痛风和肾结石颇为严重,但到达法国后,他“使整个法国都沸腾起来”。等到后来前去协助他的约翰·亚当斯见到他时,感到十分愤怒:这个老头儿在自己的人民正浴血奋战时,穿的是巴黎的华服,与上流社会欢宴,还不时传出点风流故事。
据说,两人为此几乎反目。不过,富兰克林曾试图这样解释:要用法国人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就结果来看,他的确获得了成功:他的画像被悬挂在巴黎许多地方,而他也成功地为美国争取到了法国在武器等方面的援助。
看似毫无原则的富兰克林,心里装着的正是他认定的原则。为追求正义的目标,他没有道德洁癖,也没有非此即彼的是非观念。即使因此被误解,他也不会放弃,甚至不做解释。
平衡、妥协、忍让,这些都是富兰克林行事中随处可见的品性。早在和英国发生争执之初,他也曾努力促成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妥协。不过,熟悉富兰克林那几近圆滑形象的人,恐怕忽略了富兰克林这固执的一面。据说,当他为自己设计那个著名的用风筝捕捉闪电的实验时,科学界的人都认为他是在胡闹,朋友里也有不少人反对。
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按照自己心里认准的方向,一条道走下去。
文章说“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内心最顽固的那些东西”,“最顽固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富兰克林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对于富兰克林的变通,谈谈你的理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富兰克林:原则与变通就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