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7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媚俗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围剿。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俗雅两条路,一条被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无形中,文字的两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汉语的“字”与外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去,以供作者选用。我的希望落空了。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字代之。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比如,“醨”,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写成“薄薄的、淡淡的酒”,意思无误,却不免累赘,当然用一个“醨”字,概而括之,繁复的内容就表达清楚了。可惜,电脑字库中却没有这个字,找遍了各个字码的字库都没有。“醨”有何罪,判其极刑?我万万没想到,写作这一原本高超清幽的雅举,一下子生出了柴米油盐的俗愁。我不得不缺着不写,空格打印出来,有时忘了填写,等于开了一个小“天窗”。
文字本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人为画地为牢,以古字、老字、繁字、难字为壑,“文字蛋糕”岂不越做越小?“古”“繁”“僻”“难”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古繁僻难”的汉字淘汰删除;后人可以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淘汰删除他们心中的“古繁僻难”汉字。淘汰来淘汰去,汉字也就所剩无几了。汉字表意,或许无须斟酌;汉字言情,非讲究选词不可,暗昧的文字祛除也罢,但瑰丽隐晦的字词还是留用为宜。以近百年论,被消灭或荒芜的有用汉字岂止成千上万。而新造汉字(如她)只有区区数个,不足两位数。破坏与建树根本不成比例。汉字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做这种单向游戏?如是的话,汉字也就没有什么保守性与雅趣可言了,因为“雅”与“古繁僻难”有着一种天然联系。而偏偏有人将汉字割裂为两物:一雅一俗,一古一今,一死一活。果如是,今人如何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如何推本春秋,考信六艺?如何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序长幼,辨繁衍”?如何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古人与今人无有共同(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相交)的媒介——文字,传统与现代如何接榫?民族精神如何延续?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与雅文字基本隔绝,是因为汉字艺术审美的功用几乎丧失。
B.只要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就能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C.作者认为电脑容量博大,—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录,甚至可以使用造字技法。
D.汉字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仍能作为古人与今人相沟通的媒介。

作者在第⑤段所说的“文字本是—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包含哪两层意思?
“汉字媚俗”是指使用汉字的人喜欢用“俗字”。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类似的“弃雅崇俗”的现象,请举出—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语媚俗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