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键词表
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一一王夫之《宋论》材料二: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赵翼《读史二十一首》(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每工作小时创造的GDP的年均增长率(%)
表2: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上述表格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法、日三国的资料整理而成。提取两表中有关1913—1998年间美、法、日三国发展对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自由主义是欧洲影响世界的一种伟大思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由主义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材料二:随着19世纪的逝去,自由主义同其他历史运动一样,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早期的古典的自由主义转为一种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据《全球通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这种政治经济组织形式如今通常被称为“镶嵌型自由主义”, 以表明市场进程和企业活动处于社会和政治约束的网络之中,处于监管的环境之中…… 新自由主义计划要使资本从这些约束中“脱嵌”出来。——据《新自由主义简史》(1)结合材料一,从19世纪以前西欧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指出自由主义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呈现的趋势,并分析促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结合英国的相关史实说明“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3)材料三中“镶嵌型自由主义”指什么?从政府施政的角度,结合史实说明二战后自由主义发展演变的过程。(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思想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