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是医疗卫生改革的基本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三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变化
|
改革开放初
|
2007年
|
人均寿命
|
68.2岁
|
73岁
|
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
1.94张
|
2.63张
|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
|
10.1亿,人均1.1次
|
28.4亿,人均2.2次
|
政府和个人卫生医疗支出占卫生医疗总支出百分比
|
36%,21%
|
18%,49%
|
注:人均寿命是反映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医院床位数反映医疗供给。人均诊疗次数反映医疗需求。
表2: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探索
阶段
|
主调
|
内容
|
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
|
谁为主导
|
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激烈争论。
|
第二阶段 2000年—2004年
|
看好事场化
|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公平性日益失衡。
|
第三阶段 2005年—2007年
|
医改变革
|
面对医疗公益性不足,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
|
第四阶段 2008年至今
|
新医改启动
|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材料二 新医改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我国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2)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