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工小李在广东打工,与房东因房租发生纠纷。于是小李在春节回家期间,向自己所在县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接到诉状后,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1)法院为什么不受理小李的诉讼请求?(2)法院在接到诉状后,要从哪些方面判定起诉是否成立?
材料一:近几年闪耀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一些综合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的思考。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结合材料,回答下题: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地利用自然,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霾在被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致人死亡。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结合材料,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10余位院士、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纷纷发表见解建议。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决策为什么要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