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原文略有改动)
【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有鼻:地名。③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肇:创建 |
B.举而不敢废也举:祭祀 |
C.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斥:斥责 |
D.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殆:几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请记于予游于赤壁之下 |
B.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
C.吾将以表于世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而君子之修德吾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 |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入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象 之 不 仁 盖 其 始 焉 耳 又 乌 知 其 终 之 不 见 化 于 舜 也 象 犹 不 弟 不 可 以 为 谐 进 治 于 善 则 不 至 于 恶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