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4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痛惜过后,却有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几十年里,我不断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是他的散文随笔,一样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居位甚高。他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记得他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方桌上一个水仙盆,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每收到寄来的刊物,则整齐裁开,取出刊物,收起空信封便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不善应酬,谈话时说得少。很少谈外国作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心有余悸,尤慎于言!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打扰,喜欢寂寞,逢事退避三舍。但他不会对社会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天性,后者出于社会良心。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有距离感,他的美学也讲究距离感。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大红大紫,众星捧月。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伪寂寞。他拿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留下的是一种风格,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他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我们的理论界钟情于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没有开掘。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这一代人中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因他们而骄傲。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支持。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
文内容,概括“留得清气满乾坤”中“清气”具体含义。
文章第⑦段中写孙犁“选择的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留得清气满乾坤冯骥才①忽闻孙犁